一味“神奇”的中药,生用凉血、熟用补血,古今名医名方经常用到

一味“神奇”的中药,生用凉血、熟用补血,古今名医名方经常用到

文章图片

一味“神奇”的中药,生用凉血、熟用补血,古今名医名方经常用到

古往今来 , 我们都对“皇帝”二字耳熟能详 , 然而 , 很多人却不知道 , 在中药里 , 却有一味中药 , 堪称是“皇帝”失散多年的亲人 。 那么 , 这个“神奇”的中药究竟什么来头?你把“皇帝”二字倒过来读就知道了 , 没错 , 它就是“地(帝)黄(皇)”!地黄在古时候 , 名叫“芐” , 《神农本草经》称它为“地髓” , 它的作用的确了不起 , 由含有地黄的经典名方 , 可是不少 ,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大补元煎、四物汤、地黄饮子、玉女煎、两仪膏、一贯煎……由此可见 , 地黄这味中药 , 可是一味极其有名的中药 , 而且是古今名医都爱用 。
在《本草纲目》中主要讲述了地黄的三种药用形态 , 一种是干地黄 , 一种是生地黄 , 一种是熟地黄 , 另外 , 还将地黄的叶片、果实和花朵都作为入药部位 , 只是没有着重讲解 , 而且也说了地黄的果实和花朵的作用“功同地黄” , 而地黄的叶片 , 主要是捣烂外用 , 以治疗“恶疮似癞” 。 当然 , 除了地黄的这几种状态以及这几个入药部位 , 医圣张仲景还用到了“地黄汁” 。 可以说 , 地黄这味中药 , 真是中医药领域里的十分独特的中药 。 这也难怪《神农本草经》称之为“地髓”的 , “地髓地髓 , 大地的精髓啊” , 由此可见 , 地黄这味中药是代表“地道”的 , 使用地黄 , 就是在借助大地的力量 。



对于地黄入药的部位 , 主要还是以块根为主 , 不过对于地黄的块根入药 , 李时珍区分了三种类型 , 一种是生地黄 , 一种是干地黄 , 一种是熟地黄 。 但是这三种形态也不能望文生义 , 而是需要了解真相 。 按照《本草纲目》所记载 , 生地黄主要是新鲜的地黄 , 或者新鲜的地黄自然干燥之后的成品 , 称之为生地黄 。 而熟地黄 , 则是用好酒与缩砂末与水拌匀鲜地黄 , 然后用柳木制成的甑子 , 放在瓦锅上蒸透 , 然后晒干 , 如此九次 , 也就是“九蒸九晒” 。 也就是说 , 生地黄基本上没有经过特殊炮制 , 而熟地黄却是经过了许多工艺 , 还加了辅料 , 才得到的 , 那么 , 干地黄究竟又是怎么获得的呢?自然干燥吗?还是有点炮制手段?

所谓干地黄 , 并不是自然干燥的地黄就叫干地黄 , 而是一种经过炮制之后晒干或焙干的地黄 , 而且这个炮制过程还比较复杂 , 按照李时珍的说法 , 那就是选择干净的新鲜地黄一百斤 , 将大而肥的鲜地黄挑出来 , 大致取量为六十斤 , 然后放在太阳下面晒 , 以鲜地黄的外皮微微皱起为度 , 然后再将剩下的四十斤小而瘦的鲜地黄清洗干净后 , 放在木臼中捣烂绞取地黄汁液 , 并将绞取过汁液的鲜地黄渣加一些酒进去 , 再捣再绞汁 , 这样两次绞取的汁液混合后 , 将这些汁液洒在前面挑选的大而肥且略微晒干的鲜地黄上 , “日中晒干” , 或者用火“焙干” 。 所以 , 从李时珍的角度来看 , 生地黄、熟地黄、干地黄是三种不同炮制工艺 , 不同临床功效的“一源三岐” , 是中药里面独具特色的良药 , 这与人体丹田 , 一源三岐冲任督脉 , 异曲同工?。 ?

从李时珍对生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这三种形态的描述 , 就知道 , 中医对地黄这味中药 , 实在是太讲究了 , 只不过 , 后世医家省去了干地黄这个形态 , 主要以生地黄和熟地黄两种为主 。 但是 , 殊不知 ,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地黄 , 也是干地黄;医圣张仲景的治肾组方——金匮肾气丸中 , 所用到的地黄 , 也是干地黄 。 由此可见 , 干地黄有它独特的作用 , 只是可惜时至今日 , 已经没有单独的干地黄了 。 而且《本草纲目》中对于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三味中药 , 所花笔墨最多的也是干地黄 , 并且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 , 以及名医甄权、张元素、王好古等名医论述的地黄用途进行了分类 , 且很大一部分功效都归入了干地黄 , 而分给生地黄的却是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