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过年都有那些习俗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 , 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 , 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 , 还要人着新装 , 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 , 再向同辈敬酒 , 亲朋间互赠哈达 , 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 , 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在节日期间 , 男女老少纵情歌舞 , 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 。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 , 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 , 以先看到明月为福 , 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 。随后 , 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 , 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赫哲族
我国各个名族的春节 节日习俗分别是什么?越多越好哦!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 , 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 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 更蕴味无穷 。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 , 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 , 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 , 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 由来已久 。据《吕氏春秋》记载 ,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 。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 , 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 , 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 , 在人足中 。”又说每逢庚申那天 , 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 , 便可避免 , 叫做“守庚申” 。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 , 粘性很大 , 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 , 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 , 因为天气严寒 , 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 , 吃起来脆甜香酥 , 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 , 摔不能碎 , 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 , 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 , 中间绝没有蜂窝 , 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 , 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 , 中心是空的 , 皮厚不及五分 , 虽大小不同 , 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 , 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 , 不过用作幌子 , 买的人很少 。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做扫房 , 南方叫掸尘 。室外屋内 , 房前屋后 , 彻底进行打扫 , 干干净净迎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