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有什么春节的风俗有什么?在春节所看到的风俗有什么?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文章插图
有关风俗的手抄报怎么设计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
关于春节的手抄报腊月初八 年就开始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孩子十九放假,要去买杂拌儿
23 小年 要祭早王从这天起一个星期 大人要准备过年的一切吃的用的
30 除夕 贴春联 吃团圆饭 守岁
初一到初四 百年 逛庙会 天桥 听戏
元宵节 吃汤圆 赏灯 。正月19 春节结束 人们开始工作 孩子上学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春节style衣食住行玩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腊月初八 年就开始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孩子十九放假,要去买杂拌儿
23 小年 要祭早王从这天起一个星期 大人要准备过年的一切吃的用的
30 除夕 贴春联 吃团圆饭 守岁
初一到初四 百年 逛庙会 天桥 听戏
元宵节 吃汤圆 赏灯 。正月19 春节结束 人们开始工作 孩子上学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赞同0| 评论
文章插图
春节的习俗手抄报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 。有关专家指出,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我们的祖先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各个地方还不一样:在云南农村有这样的传说:年30时小孩子 。大人 。。不能睡觉的也就是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不同的是说为什么不能睡觉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说:要是你睡着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会倒 。。倒了就让睡觉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说大家一个也没睡觉的话地梗就不会倒的!(云南风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 。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 。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 。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 。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 。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的风俗手抄报 春节风俗儿童手抄报】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风俗全知道
-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 春节风俗全展现
- 春节风俗做风筝1000字
- 形容风俗不一样的俗语 春节风俗俗语
- 广东过春节的风俗作文500字 春节风俗俗作文500字
- 春节最重要的风俗 春节风俗作用
- 春节风俗作文600字作文 春节风俗作文重庆
- 家乡的风俗贴春联作文600字 春节风俗作文贴春联
- 端午假期旅游市场有望回暖 春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 云南旅游怎么找当地导游团 云南旅游怎么找当地导游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