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定义和区别

【陶瓷的定义和区别】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叫陶瓷 。
二者的区别为:
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低于瓷器,最低达到800摄氏度以下,最高可达1100摄氏度左右 。瓷器的烧成温度较高,大都在1200摄氏度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摄氏度左右 。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摄氏度时,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 。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