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二 )


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文章图片
粮食生产根本在于耕地 , 命脉在于水利 。 洮南坚持“引水”和“节水”协同并进 , 实施河湖连通、河道清淤等水利工程 , 膜下滴灌面积占耕地的三分之一 , 抗旱水源井近4万眼 , 全程可灌溉面积达到一半以上 , 洮南彻底摆脱了历史上“坐等下雨”“靠天吃饭”的困境 , 兴水活水让古城大地呈现出江湖互济、草茂粮丰、鱼兴牧旺、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 。
良法良机稳粮增
“水肥一体化真的好用 , 它能让底肥减量 , 还能让苗期的农作物充分利用水里的肥料 , 而且每一次浇水都能打肥 , 一直保持苗期的养分 , 到秋天都是活杆成熟 。 ”洮南市春超玉米种植合作社柳春鹤这样评价水肥一体化技术 。
“今年洮南安定镇种植玉米26.3万亩 , 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1.5万亩 , 平均每亩达到1600斤左右 。 ”柳春鹤告诉采访人员 , 今年该镇玉米长势良好 , 个大饱满、色泽金黄 , 如此高的产量、质量 , 得益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 安定镇玉米种植采取大垄双行、中间铺滴管带方式种植 , 玉米种植密度较高 , 平均每亩达到4000株左右 , 最高地块达到每亩种植4700株 。 中间铺滴灌带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 进行苗期冲施肥 , 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 部分耕地还实施自走式喷灌、滴灌技术 , 提高对农作物水量把控 , 使其产量大幅度提升 。
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文章图片
今年以来 , 洮南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宗旨 , 认真抓好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土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等农业新技术 。 同时 , 洮南还建设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 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土样4500个 , 发放施肥指导卡4500份;落实玉米示范面积5万亩;落实西瓜示范面积5.25万亩;落实杂粮杂豆示范面积1800亩 。 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面积0.5万亩 , 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面积25万亩 , 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3.5万亩 , 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左右 , 化肥减量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 。 目前 , 洮南科技贡献率达到45%以上 ,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
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文章图片
“洮南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 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 ”如果说 ,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洮南农业技术上的一大亮点 , 那么高度农业机械化则是一枝独秀 , 在采访中洮南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洮南市作为农业大市、产粮大市 , 是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 近年来 , 洮南市坚持以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重点 , 以改变传统耕作模式为主攻方向 , 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主要内容 , 积极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等技术 。 2022年 , 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34.6万亩 , 深松任务面积53万亩 。
截至目前 , 洮南农业机械总动力近136万千瓦 , 完成“一乡一农机合作社”整体布局 , 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2.43% 。
良制良农促粮兴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万宝镇辖区的5000亩谷子陆续成熟进入丰收季 , 金灿灿的谷穗低垂着沉甸甸的头 , 摇曳在微风里 , 仿佛陶醉在丰收的喜悦里 。 “今年我种了15亩的谷子 , 估计能产7200斤小米 , 年初签了订单 , 销路有保障 。 而且这些谷子的种植比普通玉米每亩多增收近300元 , 打心眼儿里觉得日子过的有奔头儿 。 ”聊起今年的收成 , 该镇北太平村小米种植户王长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