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本文转自:人民网-吉林频道
又是一年丰收季
又是一年收获时
古城大地沃土藏金 , 阡陌纳银 。 驻足洮儿河畔 , 举目沃野阡陌 , 稻菽叠浪 , 硕果飘香 , 牛羊成群 , 禽欢鱼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脸上……这是一年中最值得骄傲的季节 , 是大地回馈农人辛勤耕耘的季节 , 一幅“粮”辰“丰”景 , 如诗如画 。
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文章图片
2021年洮南市粮食总产量为25.34亿斤 , 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 增幅达到了9.08% , 位列前十首位 , 连续9年进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洮南是全国有名的杂粮杂豆之乡、西瓜之乡、辣椒之乡和粉条之乡 , 是东北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和种苗供应基地、国家级绿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现已形成“东花生、西制种、南西瓜、北杂豆、中硒稻”的特色农业格局;今年洮南市粮食播种面积363.6万亩 , 同比增加14.2万亩;预计总产量有望达到40.2亿斤 , 再创历史新高……
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文章图片
洪范八政 , 食为政首 。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 , 洮南应为保障粮食安全交上一份怎样的“洮南答卷”?
省委、省政府确实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 , 力争到2030年粮食综合能力达到1000亿斤 。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 , 洮南如何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 为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 , 贡献“洮南力量”?
在高处“布局”、在新处“施工”、在实处“落子” , 稳住农业基本盘 , 守好三农基础 , 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 , 压紧压实农业“压舱石” ,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吉林省打造千亿斤产粮大省 , 彰显“洮南担当”古城人回声嘹亮,铿锵有力 。
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文章图片
良田良种育粮丰
悠悠碧水 , 层层稻浪 。 仲夏时节 , 当人们走进洮南市福顺镇庆茂村 , 登高远眺 , 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池稻田整齐排列 , 微风吹过 , 连绵的稻田荡起层层涟漪 , 从脚下向远处的村庄延伸、融入……“我们村今年共推广试种富硒水稻200公顷 , 目前长势都很好 , 老百姓也很认可 , 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 推广富硒水稻种植 , 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 让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 。 ”福顺镇庆茂村党支部书记张和告诉采访人员 , 富硒农业属于功能性农业 , 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新兴力量 。 洮南发展富硒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 据调查 , 在洮南市发现富硒土地9处 , 总面积约227.83平方公里 , 主要集中在洮南市野马乡、那金镇等乡镇部分区域及福顺镇全域 。 洮南市正探索通过“建基地、引技术、抓园区、塑文化、创品牌”等五大措施 , 建设集生产、加工、研发、贸易于一体的国家重点富硒产业集聚区 , 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硒文化体验中心与科研基地 , 实现从富硒农业到富硒产业的转变 , 将洮南市打造成“吉林富硒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中国东北最大富硒产业区” 。
洮南市迈入全省前十产粮大县行列
文章图片
粮丰天下安 。 近年来 , 古城人坚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 坚持“增地”和“改地”双管齐下 , 在全省率先实施两期土地整治项目 , 新增高质量耕地2.3万亩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8.5万亩 , 每年可完成保护性耕作110万亩左右 , 年深翻整地80万亩左右 , 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贫瘠地变成了肥沃田 。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 , 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 。 多年来 , 洮南紧紧抓住种子这个“芯片” , 开展种业品质、品牌“双提升”专项行动 , 建成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 同时 , 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机械化应用和“公司+基地+农户”等运营模式 , 持续推进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 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