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来方舱故事:医疗队开出心理“处方”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悦来方舱故事:医疗队开出心理“处方”
文章图片
11月20日 , 悦来方舱医院内 , 一名患者在锻炼身体 。 方舱医院内 , 医护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 用不同方式指导其调整心态 , 缓解焦虑 , 努力战胜病毒 。 采访人员郑宇摄/视觉重庆
11月19日 , 夜色渐浓 , 悦来方舱医院内灯火通明 。
N2号方舱内 ,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悦来方舱医院N2舱病区医疗组邓武权正在舱内巡查 。
一对母女引起了邓武权的注意:母亲紧紧搂着孩子 , 神情焦虑 。
原来 , 这位母亲因担心孩子不适应舱内环境 , 出现严重的情绪焦虑 。
悦来方舱故事:医疗队开出心理“处方”】为帮助患者解开心结 , 邓武权拿出纸笔让孩子绘画 , 试图通过绘画心理学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
“小朋友画了房子、人还有树 , 那棵树非常繁茂 。 ”邓武权从孩子的画作判断出 , 孩子的情绪是稳定的 , 并且适应力较强 。
听了邓武权的分析 , 这位母亲的情绪稳定了很多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悦来方舱医疗队心理干预组李晓介绍 , 方舱医院里 , 不少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 尤其是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 ,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安抚非常重要 。 “悦来方舱医院由五家医院带队 , 分舱负责 。 各医疗队结合自身特色 , 都配备了精神、心理相关专业人员对症下药 , 为患者开出心理‘处方’ 。 ”
家人团聚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
11月18日晚上10点 , N6号舱迎来了一名10个月大的宝宝 , 也是目前方舱医院里最小的患儿 。 “前两天孩子的妈妈确诊后先到了方舱 , 在S1舱 。 我不怎么会照顾孩子 , 你们能想想办法 , 让她转过来吗?”孩子的父亲一脸焦急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治医生、悦来方舱医院N6舱病区医疗组蔡庆生立即上前解具体情况 。 经过多方协调 , 第二天上午11点 , 孩子的母亲被闭环转运至N6号舱 , 一家三口团聚 。
11月15日夜里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主管护师、悦来方舱心理干预组翟健在S4号方舱内发现了一名神情焦虑的患者 , “她在那走来走去 , 不停接打电话 。 ”
原来 , 这位患者的孩子和母亲也被转运至悦来方舱医院 , 但与患者不是同一批次 , 先期入住方舱的她对孩子和母亲极为牵挂 。
翟健再三安慰 , 劝她不要着急 。 在患者心情平静后 , 又引导其充分表达情绪 , 而自己则耐心倾听 , 偶尔给予建议 。
经过多方协调 , 在严格遵守院感防控的前提下 , 这位患者与孩子、孩子的外婆也被调整到了同一方舱 。
翟健介绍 , 这一家人在方舱医院里情绪稳定 , “家人团聚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 。 ”
选择逃避是心理出现问题的典型表现
11月18号上午 , S1号舱里 , 一位老婆婆一直在走道徘徊 , 试图拦住过往的每一个医护人员 , 提出要换床位 。
重医附二院护士长、重医附二院悦来方舱医疗队李佳来到了婆婆身边 , 仔细询问缘由 。
“隔壁床那人咳嗽 , 我怕被他传染 。 来到这里 , 我就回不了家了……”婆婆泪流满面 。
李佳当即意识到 , 这话背后有着更深层次原因:“为什么回不去呢?好了就能回去了!”
“儿子在外头打工 , 我来的时候他就打电话喊我莫回去了 , 不要传染给8岁的孙孙……”
李佳明白了婆婆的心结:“病好了就能回去呀!您儿子可能也是一时着急 , 哪有做儿子的不让妈回家?要不我们给你屋头的人打电话报个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