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区“五型村居”各美其美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产业型、文旅型、康养型、工矿型、生态型全面开花
水城区“五型村居”各美其美
水城区“五型村居”各美其美
文章图片
水城区“五型村居”各美其美】滴水岩村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采访人员邓运
群山环绕 , 碧流飞瀑 , 坐落在一片山脚下的滴水岩村 , 是水城区东南近郊的一个小山村 。
进入村寨 , 一条蜿蜒的小河依村流过 , 两岸是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小楼 , 外墙上是各具主题特色的民俗墙画 , 宜人美景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
就是这样一个清幽静谧的好地方 , 却曾因水土流失严重和交通条件落后 , 村民收入一直不高 。
只有造绿 , 才能改变山村面貌 。 2000年 , 滴水岩村“两委”带领村民在荒山荒地种下了7600亩柳杉;2003年 , 滴水岩村依托退耕还林政策 , 在1万余亩被过度开垦的土地种上树苗;2004年 , 水黄公路建成通车 , 穿境而过……
20余年前种下的树苗如今已成林 , 这些年来 , 在各方支持下 , 滴水岩村干群一心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短板 ,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 成了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
“现在 , 四处皆绿 , 村民们早已改变过去开荒种地、过度放牧、过度种植等粗放发展方式 , 发展起精品水果采摘、生态农业观光等农旅产业 , 收入有了保障 , 生活大变样 。 ”滴水岩村党支部书记赵辉说 , 真正让村子变化按下“快捷键”的 , 还是定位“文旅型”村居示范点以来 , 借助“近郊游”的东风 ,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
随着乡村游活力焕发 , 滴水岩村引进了文旅开发公司 , 投入1000余万元推动农文旅融合 , 引导村民吃上“旅游饭”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被定为水城区‘文旅型’村居以来 ,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 , 变村子为景区、农家为客舍 , 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 , 以旅助农、以农兴旅 。 ”赵辉说 。 滴水岩村今年村集体经济创收30.76万元 , 村民人均收入预计达1.3万元 。
滴水岩村的变化 , 正是水城区乡村发展的缩影 。 近年来 , 水城区以打造产业型、文旅型、康养型、工矿型、生态型“五型村居”助力乡村振兴 , 村居建设全面开花 , 乡村振兴有“质”也有“型” 。 截至目前 , 已打造29个“五型村居”示范点 。
聚焦“产业型”村居促增收 。 目前 , 水城区10个“产业型”村居累计建成猕猴桃“吨产园”2.1万亩、刺梨“千斤园”5.5万亩、茶叶“万元田”0.8万亩 , 建成智慧农业猕猴桃园0.67万亩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
立足“工矿型”村居谋发展 。 大力整治“工矿型”村居老旧矿区环境卫生问题 , 受益群众7282户;充分盘活和利用闲置资源 , 将老旧建筑重新包装 , 打造成创意小店等经营场所 , 为矿区居民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
整合“文旅型”村居强带动 。 成功举办了“彝族火把节”等一批具有水城民族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整合村居集体荒山荒坡、居民房屋等各种资源 , 加大本地涉旅市场主体培育 , 盘活村居旅游资源 。
优化“生态型”村居提效益 。 立足原有生态资源打造7个“生态型”村居 , 2021年以来新增植树造林660亩、退耕还林1230亩、森林抚育500亩 , 空气优良率均达100% , 森林覆盖率均在70%以上 。
推进“康养型”村居延链条 。 水城区“康养型”示范村居已开发温泉2处、度假别墅3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3个;围绕“凉都三宝”等特色优势产业 , 开发推出“水城春”等绿色康养产品120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