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把,拍场天价,上百种壶型它称王,凭什么?

几百年新旧交替
紫砂制壶行业发展起落沉浮
名家代不乏人壶型推陈出新 , 丰富繁多而有个器型可称传奇 , 独领风骚
能经数百年岁月而长盛不衰
经典中的经典
可称“壶王”者
非石瓢莫属也
01
经久今存 , 长盛不衰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 , 是紫砂传统经典款式 , 型态雅致 , 舒展挺拔 , 端庄稳重 , 刚中有劲 , 敦实调和 。
石瓢壶身 , 源自舂米的石碓 , 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 , 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 , 农家借用锅盖遮挡 , 锅盖拎手形状演进为石瓢的钮梁 。
人手一把,拍场天价,上百种壶型它称王,凭什么?
文章图片
一代紫砂大师顾景舟曾引文:“弱水三千 , 只取一瓢饮”盛赞此款壶形 , 于是 , 它由最早的“石铫”改为“石瓢” , 并沿用至今 。
石瓢因其款型简洁、实用 , 拿握称手 , 造型线条别具韵味 , 质朴与典雅兼容 。 因其壶身诗书绘画空间较大 , “不肥而坚 , 是以永年”、“爱竹总如教弟子 , 数番剪削又扶持” , 石瓢壶也成为了文人雅趣的艺术化身 。 石瓢壶刚中带柔 , 其本身应和传统文化中刚柔相济的思想 , 不管是光器还是陶刻文人壶 , 都承载着文化意蕴 。
02
壶中百变 , 首推石瓢
而石瓢壶自陈曼生创作问世起 , 经历代而不衰 。 之后的陶艺家们传承甚笃 , 学徒学艺均以它为摹本 , 是为紫砂壶必修之课 。
人手一把,拍场天价,上百种壶型它称王,凭什么?
文章图片
『万庆华·曼生石瓢壶』
经历百余年的发展演变 , 历代匠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设计 , 出现多种不同风格的石瓢壶 。 石瓢制作大家以清中期杨彭年为上 , 他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别 。
人手一把,拍场天价,上百种壶型它称王,凭什么?
文章图片
『吴建平·子冶石瓢(降坡泥)』
陈曼生除与陈鸿寿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外 , 还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 , 同为名器 , 广为流传 。
传世的子冶石瓢 , 以杨彭年、申锡及吉安等人制作为主 , 或秀气而丰润 , 或刚烈而古拙 , 无论是光素 , 还是施加书画刻绘 , 最令人着迷的就是它所蕴含的文人气 。
03
万变归宗 , 推陈出新
传承至今 , 各家的“石瓢”各有特色 , 也多有推陈出新之名作 , 虽富于变化 , 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的三要素遗传基因仍保留 , 内在的精气神韵仍在 , 这也许是被市场认可的原因之一 。 今有名的除了曼生、子冶石瓢外 , 还有心舟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 。
>心舟石瓢
人手一把,拍场天价,上百种壶型它称王,凭什么?
文章图片
『许智萍·心舟石瓢』
>景舟石瓢
人手一把,拍场天价,上百种壶型它称王,凭什么?
文章图片
『任航·景舟石瓢(朱芊芊刻)』
顾景舟大师集各家之大成 , 创出自我 , 壶上宜书宜画 , 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 , 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 , 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 , 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 , 景舟石瓢壶乃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砂壶珍品 。
>汉棠石瓢
人手一把,拍场天价,上百种壶型它称王,凭什么?
文章图片
『沈寅华·汉棠石瓢』
顾名思义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所制作的一款石瓢壶 。 徐门紫砂后人都有仿作此款 , 现已成为徐门紫砂代表之作 。 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 , 线型上则采用直线与弧线的连接方法,是一款成功的石瓢创新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