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沉浸式”戴耳机易患噪声性耳聋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李欣月
33岁的郭女士最近心烦意乱 , 她的双耳时常嗡嗡作响 , 到医院进行耳镜检查 , 却并没有发现耳部器质性病变 。 医生详细询问郭女士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起病经过后发现 , 她的耳鸣原来与长期佩戴耳机有关 , 后确诊其患上了噪声性耳聋 。
在通勤路上、休息或入睡前调高音量听歌、追剧、刷短视频 , 享受“沉浸式”的体验 , 这样长期、持续地使用耳机后出现耳鸣 , 极有可能是噪声性耳聋所致 。 从门诊情况来看 , 随着现代生活中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增高 , 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群正在年轻化 。
什么是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 , 是一种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 多为双侧发生 , 少数表现为单侧耳聋 , 起病缓慢 。
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耳蜗内毛细胞(一种不可再生细胞)破坏 , 毛细胞一旦丧失 , 就会出现听力障碍 。 这种听力障碍最初只累及高频听力 , 此时患者的症状往往较轻 , 很容易被忽略 , 只有通过专业的听力检查才能确诊 。 初期的听力损伤是可逆的 , 但随着噪声接触时间的延长 , 听力障碍会慢慢累及中低频 , 也就是常说的言语频率 。 此时患者会由于发现交流障碍等问题而就医 , 遗憾的是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后期听力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
事实上 ,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更容易受到噪声影响 , 大到施工噪音 , 小到随身携带的音乐耳机 , 都有可能变成噪声性耳聋的元凶 。 一些特殊职业从业人员如割草机工人、建筑工地工人、KTV工作人员、飞机场引导员等 , 就不得不长期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 , 这类人群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听力 。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
前文提到的郭女士因出现耳鸣症状就医 , 后续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听力检查 , 结果表明:她因为通勤乘坐地铁 , 长期在地铁上使用耳机并调高音量 , 所以不知不觉患上了噪声性耳聋 。
耳鸣是噪声性耳聋的常见症状 , 一般出现较早 , 为持续性的高调音 , 有人形容这种声音像蝉鸣音或电流声 , 总之是一种令人感到非常不悦的声音 。
总结临床经验 , 有长期接触噪音史的人 , 在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要及时就医:
1.面对面交谈时 , 经常感觉听不清楚 , 要求对方重复;
2.接听电话总感觉周围环境太嘈杂 , 听筒声音小;
3.看电视或开会时 , 别人感觉正常的音量 , 自己听起来却比较吃力;
4.本来不是大嗓门 , 却开始不自觉地提高说话音量;
5.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耳鸣;
6.在噪音环境中出现头痛、头昏、心情抑郁、血压升高等症状 。
持续使用耳机不超40分钟
预防噪声性耳聋 , 关键是要注意减少噪声暴露 , 远离噪声污染源 , 避免长期处于高噪声(尤其是80分贝以上)环境中 , 必要时使用隔音或者防尘耳塞 。 在地铁等高密闭性的噪声环境中 , 尽量减少耳机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 , 若必须使用则建议选择头戴式耳机 。 对于入耳式耳机或蓝牙耳机 , 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40分钟 , 音量宜控制在60%以内 。
出现噪声性耳聋要及时就医 ,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是银杏叶提取物、类固醇激素、乙酰半胱氨酸等 , 遵医嘱根据病情合理使用 。 对于已经造成严重听力损害的患者 , 原则上建议尽早选配助听器 , 以保护尚存听力 , 助听器的降噪功能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沟通质量 。
除此之外 , 患者还应选择低盐、低脂饮食 , 多吃蔬菜水果 , 并且积极治疗原发病 , 尤其是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