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二 )


二、我没有什么症状 , 为什么肠道也长息肉了?在医院消化内科工作过的医生时常能遇到 , 有的患者做了肠镜检查后才发现肠息肉 , 而在此之前 , 患者都坚信自己既往体健 。 但是 , 事实就是肠息肉是一种隐秘的疾病 , 他往往悄无声息地埋伏在病人体内 , 积攒力量 , 寻机作恶 。
即使前文讲到了如此多的肠息肉的典型表现 , 但事实是 , 临床工作中 , 大部分的患者即使长了肠息肉 , 也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 , 但这不代表肠息肉本身就无关紧要了 , 因为这些原本只是小毛病的肠息肉有可能为日后的大毛病埋下祸根 。
因为一旦发展成结直肠癌 , 那其可能就是致命的 。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 肠息肉是在肠道内壁黏膜层聚集的一小团细胞 , 从而形成的由肠道黏膜突向肠腔的隆起状病变 , 是一类异常生长的组织团块[3


而初始阶段的肠息肉的体积相比肠道本身来讲是微不足道的 , 其并不会对肠道的蠕动、分泌、消化、吸收等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 并且即使息肉有出血 , 一般来讲也只是少量出血 , 很难通过肉眼观察粪便来察觉 。
所以只有当息肉体积足够大 , 压迫周围组织导致疼痛 , 阻塞肠道导致梗阻 , 或是大量出血导致血便 , 又或是严重影响肠道分泌与吸收功能导致腹泻与黏液血便时 。 肠息肉存在的蛛丝马迹才会被我们所察觉 。
三、有人说肠息肉是肠癌早期 , 对吗?正如人有好坏之分 , 这些组织团块也有好坏之分 , 即:腺瘤性息肉即肿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即非肿瘤性息肉 , 成年人发现的大多数息肉都是腺瘤性息肉 。
但好在并非所有的肿瘤性息肉都是恶性的 , 就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 , 即使是肿瘤性的息肉想要完全癌变 , 也需要经过10-15年的时间来彻底转变 , 那么在这个长达十余年的中间期 , 我们有机会去及时发现和干预肿瘤的进展 。

但是另一方面 ,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 即使同为腺瘤样息肉 , 不同的病理类型和息肉大小 , 也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癌变风险 。
腺瘤大家族里有这样两种类型 , 根据他们形态上的差异 , 我们将他们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 以及还有一类介于二者之间的管状绒毛状腺瘤 , 此种腺瘤又被称为混合性腺瘤 。
管状腺瘤癌变风险小 , 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大 , 混合型腺瘤的癌变风险则介于二者之间 , 所幸的是 , 临床上 , 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 所以大多数息肉都不是恶性的 , 且癌变风险较小 , 即使要发展成大肠癌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
这也就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来阻止息肉一步步迈向不可挽救的深渊 。

四、长了肠息肉以后 , 我该怎么做?既然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 , 那我们得了肠息肉就不用在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 肠息肉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千里之堤 , 溃于蚁穴 , 即使肠息肉癌变的风险小 , 但只要这种风险存在 , 那我们就不应忽略 。
并且即使肠息肉没有癌变 , 它也可能随着体积增加导致出血、腹痛、贫血等临床表现 , 进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
那么肠息肉要如何处理呢?

对于大多数的腺瘤样息肉 , 目前主张在行肠镜检查时 , 若发现息肉 , 则同时行内镜下切除处理 , 初次发现则立即处理 , 这样的方式高效、便利 , 已经成为治疗大多数肠息肉的核心技术 , 但如果息肉体积较大 , 抑或其他原因 , 导致内镜下切除较为困难 , 则可以考虑腹腔镜下肠息肉切除术 。

对于大多数的非肿瘤性息肉 , 包括错构瘤性、炎性、增生性息肉 , 不推荐行内镜下切除术 , 可以先行内科保守治疗并定期复查;但如果伴随有其余并发症 , 如肠套叠、出血或疑似癌变 , 或是未经组织活检尚不能完全排除肿瘤风险的病理类型 , 则也可行内镜下切除术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