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些“暗示”,很有可能会毁了娃,家长别再沾沾自喜

妈妈们 , 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 早上出门 , 被人夸了一句:“今天你真漂亮!”于是 , 这一天心情就特别好 。 其实 , 这是受了积极心理暗示的缘故 。 受暗示性 , 人人都有 , 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 所形成的一种能力 。
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成人的影响都那么大 , 更何况孩子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 , 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 , 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 , 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 , 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
你的这些“暗示”,很有可能会毁了娃,家长别再沾沾自喜
文章图片
如果有两个孩子在公园玩儿 , 追赶中不小心摔倒了 。 一位妈妈“哎呦”一声赶紧跑过去 , 抱住孩子心疼地说:“让妈妈看看摔哪了 , 摔疼了吧?”本来没事的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摔疼了 。 ”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 , 淡淡地说:“没关系 , 自己爬起来 。 ”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 , 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 , 从而使行为结果更加完善;消极的心理暗示使人失去力量、气馁、抑郁 , 导致行为结果更加不尽人意 。
一位心理医生 , 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妈妈给这位心理医生说 , “我当时生儿子时不太顺利 , 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 , 还说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 。 他今年7岁了 , 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 。 先天不足 , 脑子不正常 , 学习上有困难 , 成绩位于班里的后十名 , 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 。 ”妈妈越说越激动 。 “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 , 就是没查出什么毛病 。 ”
然后这位心理医生将目光转向那个孩子时 , 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 , 所以学习不好 , 我也挺着急的 , 不知怎么办好 。 ”很显然 , 那个7岁的孩子 , 也深信自己脑子有问题 。
但事实上 , 经过测定 , 那个孩子智力水平非常正常 , 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 。 之所以会学习成绩不好 , 完全是由于妈妈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 。 而那位妈妈 , 显然又是接受了医生的“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 。
你的这些“暗示”,很有可能会毁了娃,家长别再沾沾自喜
文章图片
这个真实的案例 , 很典型的呈现了一个问题 , 那就是不良的心理暗示 , 会像魔咒一般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 。 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 , 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 也就是说:你说孩子身体弱 , 他会真的以为自己身体弱;你说孩子窝囊废 , 他会真的以为自己很差劲;你说孩子爱哭 , 他就会真的爱哭 。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给孩子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 , 无论是一句肯定的言语 , 还是在关键时刻的大力支持 , 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力量 。 经常这样去做 , 你会看到孩子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
你的这些“暗示”,很有可能会毁了娃,家长别再沾沾自喜
文章图片
有个小朋友叮叮3岁 , 问他将来想干什么 。 他非常果断地说:“当博士 。 ”有一天 , 他拿起经常坐的一个小凳子 , 把它放在头上 , 兴奋地高喊:“妈妈 , 您看我像博士吗?”妈妈一边说着像 , 一边给叮叮拍下了照片 。 从那以后 , 他走路的姿势也变得斯文起来 , 仿佛真当上了博士 。
你的这些“暗示”,很有可能会毁了娃,家长别再沾沾自喜】也许有时候 , 妈妈们真的应该把孩子好的一面“骄傲地”展示出来 , 而不是当别人夸自家孩子时还在一味的谦虚 。 所以请妈妈们 , 从今天起 , 请少给孩子一些责怪 ,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少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 , 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 你们将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