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什么风俗和人物【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 , 因“五”与“午”同音 , 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 , 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 , 投水自尽 , 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你知道中国那些传统节日的风俗呢?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 。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 , 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 , 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 , 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 , 掷花包形式 , 寻求恋爱对象 。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
关于我国传统佳节有哪些春节:指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和正月初一 ,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但是 , “春节”这个名称使用了还不足100年 。在古代 , 中国人把做“元旦” 。
南朝梁代的诗人萧子云写过一首《介雅》诗:“四气新元旦 , 万寿初今朝 。”这是有文字依据的民间庆祝元旦最早的记载 。宋代昊自牧在《梦梁录》一书中解释说:“正月朔日 , 谓之元旦 , 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 , 此为元始 。”
由于历代曾多次修改历法 , 所以历代春节(元旦)的月日都不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恢复夏历 , 从汉代开始 , 春节(元旦)就因固定在正月初一了 , 直至现在 。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 , 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 , 优柔寡断 , 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 朝中老臣 , 刘氏宗室深感愤慨 , 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 , 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 , 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 , 共谋作乱之事 , 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 , 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 , 陈平取得联系 , 设计解除了吕禄 , “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 , 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 , 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 , 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 , 定为与民同乐日 , 京城里家家张灯结采 , 以示庆祝 。从此 , 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春节(农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也象征团结、兴旺 , 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 , 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 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 , 舜即天子位 , 带领着部下人员 , 祭拜天地 。从此 , 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 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 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清明节(日期不固定 , 在4月4日-4月6日之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 , 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 , 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 , 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 , 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 即今天的清明节 。因此 , 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 , 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 , 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 , 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 , 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 , 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 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 , 当上国君 , 并勤政爱民 。
十多年后 , 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 , 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 , 却忘了介之推 , 他经旁人提醒 , 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 , 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 ,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 , 介之推是孝子 , 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 ,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 , 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 , 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 , 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 , 定为寒食节 , 规定人民禁止用火 , 寒食一天 , 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 , 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 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 , 围成圈儿戴在头上 , 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 , 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 , 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 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 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 屈原 ,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 , 富国强兵 , 力主联齐抗秦 ,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 屈原遭馋去职 , 被赶出都城 , 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 ,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 独具风貌 , 影响深远(因而 , 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 心如刀割 ,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 于五月五日 ,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 ,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 ,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 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 外缠采丝 , 发展成棕子 。
以后 ,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 , 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铯采的节日 。相传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 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 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 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 俗称七月半)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 , 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 。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 , 传说地藏菩萨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 , 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 , 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 , 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 , 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 , 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 , 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 , 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 , 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 , 所以就有了“七月半 , 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 , 人们要烧纸钱 , 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 ,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 , 有“谕尚书镇牛淆 , 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 ,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 , 至明清时 , 已与元旦齐名 , 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 起源于战国时代 , 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 , 阴代表黑暗 , 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奇数为阳 , 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 , 因此属阳 , 九月初九 , 日月逢九 , 二阳相重 , 故称“重阳” 。这一天 , 正值仲秋季节 , 天高气爽 , 是登高远眺 , 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 , 每当此时 , 登上高处 , 一面饮菊花酒 , 一面吟诗取乐 , 留下无数诗篇 。
九月 , 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 , 人们开始添置冬装 , 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 , 让先人在阴间过冬 。这一来 , 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
冬至(日期不定):冬至过节源于汉代 , 盛于唐宋 , 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 , 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 , 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 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 , 君子安身静体 , 百官绝事 , 不听政 , 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 , 军队待命 , 边塞闭关 , 商旅停业 , 亲朋各以美食相赠 , 相互拜访 , 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
唐、宋时期 , 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 , 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 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 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日 , 称为腊八节 。腊八节的渊源 , 应为上古时代的蜡(音读 Zha )祭 。
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 。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 , 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 , 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 , 称为大蜡 。《郊特牲》之中记载说:“蜡也者 , 索也 , 岁十二月 , 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 。”蜡祭仪式结束以后 , 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 , 用新产的黍糜作粥 , 大伙儿聚餐 , 欢度佳节 。
最初的蜡祭 , 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内 , 后来发展成以祭祀祖宗为主 , 称为腊祭 。《风俗通》说:“夏曰嘉平 , 殷曰清祀 , 周曰大蜡 , 汉改曰腊 。腊者 , 猎也 , 田猎取兽祭先祖也 。”反映了社会在不断向文明进展的变化 。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见《郊特牲》)的记载 。流传下来 , 腊月初八日便成为民间的风俗节日 。《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 应是反映了民间承传的大蜡传统的日期 。还有24节气!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腊八 中秋
重阳 中元节 七夕 端午节 24节气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 3远3清明节 五月除五 端午节七夕中国情人节 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99重阳节 可以了吗朋友1、春节:正月初一 , 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 又叫上元节、灯节;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 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花朝节:二月十五;6、上巳节:三月初三 ,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 , 一般在阳历4月5日 , 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日 , 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端午节:五月初五 , 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  晒伏节“六月六 , 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 , 请姑姑”;13、七夕:七月初七 , 又叫七月七 , 乞巧节;14、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 ,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地藏节:七月三十;16、中秋节:八月十五;17、重阳节:九月初九;18、十月朝:十月初一 , 又称“祭祖节” ;19、下元节:十月十五;20、冬至:传统祭祖之日 ;21、腊八节:十二月初八;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 , 俗称“过小年” , 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 , 又叫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 , 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这些节日的民风民俗俗称过年 , 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 。正月初一接年祭祖、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 , 辞旧迎新 , 即“开年” 。这一天 , 一般不走亲访友 , 有的人吃斋 , 人们出门相遇 , 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 。初二拜年 , 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 。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 。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 。初五俗称破五 ,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 , 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 , 主要是送穷 , 开市贸易 。初七为人日 , 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 , 据传说 , 正月一日为鸡 , 二日为狗 , 三日为猪 , 四日为羊 , 五日为牛 , 六日为马 , 七日为人 。这天早上 , 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 。初八有谷日节之说 , 初九有天日节之说 , 也有的地方称天公生 , 初十是地日节也称石头节 。初十一到十五的元宵节等 。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 , 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 。
元宵节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 又称上元节 , 灯节 , 以闹花灯、观灯为主要内容 , 并吃糯米面做的元宵 , 在此之前有舞龙、舞狮 , 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 。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 , 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 , 龙狮队一到门前 , 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 , 待大狮靠后 , 小狮子上前时 , 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 , 俗称“烧狮” 。也有入屋舞狮的 , 名曰“扫荡” , 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 。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 。
清明节(寒食)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清明前后几天 , 各家各户做五铯糯饭 , 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 , 以祭祀先人 。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 , 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 。寒食为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荆楚岁时记》说 , 冬至后一百五日 , 谓之寒食 , 禁火三日 。因此 , 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但依旧法推算 , 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 , 有时是一百六日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 有传说在清明节这天吃点“寒食”一年内就可以放心吃“寒食”了 。
糍粑节 、药王节
四月初八 , 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 , 吃“腊萨”(即垃圾) 。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 , 神农氏尝百药 , 治百病 。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之类的植物 , 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 , 名曰吃“腊萨” , 说是可以治百病 。这天还有浴佛节之说 , 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荆楚岁时记》说 , 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 , 共作龙华
五月初五 , 亦称“端阳”、“端午”、“端五” 。这一天 , 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 , 又名凉粽或三角粽或粽子 。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或采铯丝线缠成的菱角等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即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 , 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和吉祥字样 , 称为香包 。人们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 , 说是可以治皮肤病及去邪气 , 还有赛龙舟、悬艾和菖莆于门辟邪等 , 又称端五节、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
雨节(关公磨刀日)
夏历的五月十三 。雨节又叫关公诞、关公磨刀日 , 众所周知 , 我国民间关公崇拜的现象非常普遍 , 关羽被附会成了各种神 , 这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现象 , 关公和下雨联系了起来 , 使他具有了一定的“雨水神”的属性 。
六月初六 , 乡间各家各户用新米煮饭吃 , 称“食新节” 。初六这一天 , 还杀鸡煮肉 , 到田头祭祀田祖 , 祈求晚造丰收 。人们还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户外曝晒 , 故民间有“六月六 , 晒红绿”的谚语 , 亦称姑姑节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 , 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 , 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农历七月初七 , 传说牛郎织女神话 , 青年妇女供奉瓜果 , 向织女“乞巧 , 还有传说七夕之夜在葡萄藤下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话和七夕之夜所有喜鹊都要为他们相会搭桥即:鹊桥 。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有说十四日)又称盂兰节 , 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 , 俗称七月半、鬼节 , 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日 。
八月十五 , 亲朋好友 , 习以月饼相馈送;出嫁女儿 , 也买月饼、柚子等回娘家 。晚上 , 合家团聚 , 在当空之处 , 摆上月饼、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 , 焚香拜祭月神 , 叫赏月 。小孩手拿各式花灯 , 如刘海戏金蟾、走马灯等 , 游街串巷 , 嬉戏为乐 。有的小孩还把酸柚挖空 , 插上点燃的蜡烛 , 空柚皮上雕上四个金钱洞 , 在街上踢滚玩 , 叫做“剥碌灯”(即柚子灯) 。
九月初九 , 又称敬老节 , 古人以为九是阳数 , 百月都逢九 , 所以称重阳 。这天人们佩茱萸、赏菊、饮菊酒 , 到郊外登高放纸鸢 , 以舒展情怀 , 是举行秋季郊游的节日 。
十月初一 , 民间有祭祀祖先之俗 , 并剪制冥衣送到祖坟前焚化 , 叫做“送寒衣” 。又称十月朝、烧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 , 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 , 有家祭 , 也有墓祭 , 南北方都是如此 。十月初一 , 也是冬天的第一天 , 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 , 因此 , 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 , 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后来 , 有的地方 , "烧寒衣"的习俗 , 就有了一些变迁 , 不再烧寒衣 , 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 , 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 , 这就叫"包袱" 。
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农历十月十五 ,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下元节 , 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 , 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 , 地管赦罪 , 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 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 , 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 , 俗谓是日 , 水官根据考察 , 录奏天廷 , 为人解厄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 , 俗传水宫解厄之辰 , 亦有持斋诵经者 。”这一天 , 道观做道场 , 民间则祭祀亡灵 , 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十月初一 , 民间有祭祀祖先之俗 , 并剪制冥衣送到祖坟前焚化 , 叫做“送寒衣” 。又称十月朝、烧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 , 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 , 有家祭 , 也有墓祭 , 南北方都是如此 。十月初一 , 也是冬天的第一天 , 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 , 因此 , 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 , 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后来 , 有的地方 , "烧寒衣"的习俗 , 就有了一些变迁 , 不再烧寒衣 , 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 , 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 , 这就叫"包袱" 。花朝节概述
花朝节 , 简称花朝 , 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
花朝节又称“挑菜节” 。汉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 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节的 。节日期间 , 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 , 称为“踏青” , 姑娘们剪五铯采纸粘在花枝上 , 称为“赏红” 。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
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节期因地而异 , 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 , 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 , 称"花朝"对"月夕" 。此外 , 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 。这种现象 , 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
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 , 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 。此时春回大地 , 万物复苏 , 草木萌青 , 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 , 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 。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 , 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 。“百花生日是良辰 , 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 , 尚劳点缀贺花神 。”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 , 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 , 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 , 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 , 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 , 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
编辑本段花朝节历史
我国是花的国度 。它的由来已久 , 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至于“花神” , 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 , 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 , 被后人尊为“花神” , 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 , 百花竞放 , 乃游赏之时 , 花朝月夕 , 世所常言 。”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 , 这一点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 , 世俗恒言 , 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 , 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 八月半为月夕 。”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 , 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 。武则天嗜花成癖 , 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 , 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 , 和米一起捣碎 , 蒸制成糕 , 用花糕来赏赐群臣 。上行下效 , 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 。在那时 ,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 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 。但到了宋代 , 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 。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 , 为扑蝶会 。”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 , 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 。士庶游玩 , 又为挑菜节 。”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 。到清代 , 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 , 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 , 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
编辑本段历代花朝节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 , 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 , 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 , 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 , 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 , 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 , 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 。民间传说 , 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 。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 , 每到花朝节这一天 , 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 , 和米一起捣碎 , 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 。在那时 , 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 , 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 , 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 , 最堪游赏 。”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 , 为扑蝶会 。”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书 , 该书《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 , 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 。士庶游玩 , 又为‘挑菜节’ 。”此外 , 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 , 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 , 俗云‘小花朝’ , 十五日云‘大花朝’ 。”
编辑本段花朝节盛况
“百花生日是良辰 , 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 , 尚劳点缀贺花神” , 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 , 而吴自枚在《梦粱录·二月望》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 此处不再详引 。在花朝节这天 , 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 , 旧时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采花插头的习俗 , 如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 , 城中妇女剪采为花 , 插之鬓髻 , 以为应节 。”到了清代 , 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 , 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亦言:“(二月)十二日 , 为百花生日 , 闺中女郎剪五铯采缯粘花枝上 , 谓之赏红 。”清人张春华在其《沪城岁事衢歌》一诗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丛 , 枝梢剪采袅东风 。蒸霞五铯飞晴坞 , 画阁开尊助赏红 。”
花朝节在唐宋时在宫廷、民间流传甚广 , 到了明、清时期 , 花朝节仍为文人雅士们时常提及 , 如明末文学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即有“燕地寒 , 花朝节后 , 馀寒犹厉”这样的文字 , 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 , 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 , 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 。不知什么原因 , 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 。目前 , 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 , 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 , 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 , 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 。除此之外 , 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
编辑本段花朝节习俗
赏花是生活中的一种雅兴 , 中国人在赏花方面所积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称丰富 , 旧时流行于各地城乡的花朝节就是一例 。
二月仲春 , 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 , 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 。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 , 照例用红布条或红纸束缚花枝 , 许多养花人家亦将采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 , 谓之“赏红”或“护花” 。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 , 枝梢剪采袅东风 。蒸霞五铯飞晴坞 , 画阁开尊助赏红 。”正是此俗的写实 。众多的花农花贩及从事其他种植业的农民 , 率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 , 杀牲供果以祝神诞 , 或演戏文娱神 , 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 , 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 。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类似今日花展的“斗花会”、“扑蝶会” , 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 , 谓之“花神灯” 。在广西龙州、宁明等地 , 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节这天聚集平坝对歌之俗 , 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 , 迄情深意浓处 , 则互抛绣球 , 流连忘返 。
传统的花朝节如今已流变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令性花市花展 , 群众性的赏花风潮往往经月不退 , 远远超过了古代的一日之期 。但是 , 若追溯这一传统习俗的来历 , 竟是掩映迷离 , 令人看不清楚 。
据《广群芳谱》所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 , 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 。《博异记》、《镇洋县志》还为其起源提供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天宝年间 , 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 , 远近闻名 。某年二月之夜 , 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 , 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 , 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 , 故请他帮忙解难 。崔氏遵彼指教 , 置备采帛 , 画日月星辰其上 。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 , 他将采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 。届时果然狂风大作 , 但枝上花卉有采帛护持 , 一朵也没被吹落 。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 , 因以成俗 。由于悬采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 , 故称"花朝" 。
按上述解说 , 花朝应属追述崔玄微悬采护花的纪念性节日 。但是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史地风俗记载中 , 花朝却是庆贺花神诞辰的祭祀性节日 , 就是说悬采花枝的意义并非护花 , 而是祝诞 。如《铸鼎余闻》卷四引《昆山新阳合志》云:“二月十二日 , 为花朝花神生日 , 各花卉俱赏红 。”《清嘉录》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 。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 , 谓之‘花朝’ 。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 , 未到花期一半春 。红紫万千披锦绣 , 尚劳点缀贺花神 。’”《清稗类钞·时令类》中也载有慈禧太后于花朝节到颐和园剪采系花 , 观看“演花神庆寿事”的记述 。至于花神是谁 , 说法不一 。《花木录》称“魏夫人弟子善种花 , 号花姑” 。《月令广义·岁令一》谓“女夷 , 主春夏长养之神 , 即花神也” 。《夷坚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 , 是三位红裳艳丽的女子 。大约花神为女性形象是约定俗成的 。
此外 , 还有人认为花朝节的由来与发展同佛教有密切关系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 , 盖花朝日事 , 世俗恒言……宋俗有扑蝶之戏 , 今虽不举 , 而寺院启涅盘会 , 谈孔雀经 , 拈香者麇至 , 犹其遗俗也 。”可见该节与佛教的祭祀礼仪有关 , 赴会进香、祭神拜佛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钱国旗《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 。准此 , 花朝又归为宗教性节日了 。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有关于花神以及过花朝节习俗的专论 。论者以为初民自然崇拜的内容之一 , 是植物崇拜 。到“自然宗教进化至人为宗教以后 , 这类崇拜形式逐渐消亡 。但万物有灵的观念未能彻底从人们头脑中铲除” , 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现 。此说言简意赅 , 确为精论 , 但仍无法从史料中取证 , 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节俗形成的逶迤足迹 。这样 , 花朝节的来历问题 , 还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
编辑本段壮族花朝节
壮族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 。壮族民间节日 。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等地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节日里 , 男女青年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对歌 。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 。青年男女对歌情深 , 便抛绣球和互赠礼物 。所得绣球不带回家 , 待日落分手时 , 挂到木棉树(民间认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树中)上 , 以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结 , 心地洁白 。
编辑本段花朝节记载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 , 渐闻风俗 , 为春序正中 , 百花争望之时 , 最堪游赏 。”
————南宋《梦粱录·二月望》
“二月望为花朝节 。盖花朝月夕 , 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 , 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 八月半为月夕也 。”
————《中华全国风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