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要先控制“心率”?若心跳不低于这个范围,不用太担心( 二 )


一般来说 , 心率是心脏每搏输出量的重要前提条件 , 为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供血 , 心率不会出现主动减慢的情况 。
病理性的心率过慢常常与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出现问题相关 。 这是由于窦房结细胞的电信号不能顺次下传至整个心脏导致的 , 患者通常会出现心律不齐、心脏不适的表现 。 必要时可能需要起搏器置入调整心律 。
另外还有生理性脉缓 , 一般常见与心肺功能较好的运动员群体 。 由于其心肌足够强大 , 心脏每跳动一次能够满足射血量的需求 , 因此心率要比正常人慢 。

心率过缓容易导致组织器官的供血不足 , 可能导致乏力、头晕目眩等表现 , 易产生摔倒外伤等连带损害 。 但是心率过缓的不适症状比心率过快更加显著 , 因此相对容易被发现 。
相比之下 , 心率偏快则隐匿的多 , 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比心率过缓更加复杂且影响深远 。
近些年一项针对10403名最初血压正常的受试者的研究中 , 显示静息心率降低的参与者新发高血压的风险降低了17% , 然而 , 静息心率增加≥10 bpm的受试者的风险增加了23%【2】 。

另有研究随访高血压受试者近36年后发现 , 心率增加40次/分 , 经年龄和收缩压等因素调整后的心血管死亡率相对风险增加70% 。 而且心率与总死亡率的关系更为密切 , 调整后的相对风险增加了100%以上【3】 。
尽管静息心率升高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已在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证实 , 但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 , 上述研究中提到的心率升高对于死亡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其他因素的作用呢?

因此 , 近些年研究者将目光转向证明心率是否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在大多数对健康受试者进行的研究中 , 在调整了年龄、血压、血脂、饮食生活习惯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 , 心率与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关性仍然显著 。
此外 , 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 , 心率是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 即使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 , 心率对死亡率的预测能力仍然成立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许多此类研究中 , 都发现心率对死亡率的预测能力甚至高于胆固醇和血压 。

综上所述 , 似乎种种研究数据均表明 , 在高血压受试者中 , 心率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或冠心病死亡率独立相关 。
尽管动物研究为没有心脏病的情况下降低静息心率有着良好作用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 但遗憾的是 , 没有专门研究报道在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中降低静息心率是否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全球心血管疾病专家并未对此结论达成广泛共识的原因 。
这也并不能否认心率快在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 那么心率应该保持在什么区间内更好呢?
三、心率应该保持在多少合适?

一般来说 , 心率的正常值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 , 但是对于不同疾病状态的人或者不同健康状态的人 , 要求可能不尽相同 。 比如慢性心衰患者或者具有良好心肺功能的运动员 , 心率处于正常下限也是很正常的 。
既往的研究并未对适宜的心率区间达成一致共识 , 但是仍有许多研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 。
在2020年一项名为《静息心率及其动态变化与高血压风险》的研究中 , 发现在9969名6岁以上的非高血压成年人中 , 静息心率最高和最低的女性的高血压发病率增加 , 同时静息心率高(≥80 bpm)的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静息心率低(<80 bpm)的女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