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税”造富,保健品生意的“红与黑”( 四 )


销售渠道向线上转移、行业竞争大、产品同质化严重 , 是各大品牌营销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 , 截至今年11月底 , 我国保健品相关企业数量高达510万余家 , 呈逐年稳定上涨趋势 。 在2021年注册新增的相关企业就有94.6万余家 , 增速高达30.5% 。
而在产品上 , 当市场上出现一款爆款单品 , 其他企业也会迅速跟进 。 保健品的功效 , 也很难评测 , 这也使得产品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 同质化严重 。 如胶原蛋白肽 , 包含汤臣倍健、贝泰妮、华熙生物、水羊股份等在内 , 近两年来至少有十几家化妆品相关企业进军口服美容领域 。
又如护肝片 , 打开淘宝 , 就能够找到Swisse、汤臣倍健、NYO3、nutrition、Thompsons等多个国内外品牌 , 价格从150到350元不等 , 而主打的功能却几乎一致 。
产品同质化之下 , 能否将产品卖得出去 , 更多便依赖于产品的价格以及品牌对消费者的触达 。
在过去 , 许多保健品企业搭建了庞大的直销、分销网络 , 让销售人员以健康老师、顾问等不同的身份直面消费者 , 有的也将消费者发展为“下线” , 以触达更多的消费者 。 如安利纽崔莱 , 在进入中国后 , 便依靠这种打法将销售渠道迅速铺展开 。
但这种“树状结构”也与传销有着相似的地方 。 事实上 , 保健品行业在过去很多年中 , 也背上了“传销”的阴影 。
在2019年 , 权健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
目前新兴的保健品牌大多脱离了直销模式 , 但其过度营销 , 烘托容貌焦虑、健康焦虑也备受诟病 。 夹杂在其中虚假宣传、成分造假等事件 , 也在进一步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 。
总的来看 , 保健品行业的品牌尚不成熟 , 缺乏“六边形”战士的白马引领机会 , 行业的集中度亦不高 。 在这个前提不变之下 , 行业竞争加剧 , 营销至上 , 乱象频发依然会在未来延续 。
但机遇也在眼前 。
中原证券认为 , 后疫情时期 , 在病菌、老年化等社会环境压力加剧的情况下 , 我国的保健品市场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
对拥有法规资质、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拥有成熟的企业而言 , 它们可以快速推出大单品 , 并收购行业小玩家 , 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产品的拓展 , 快速占领市场 。
对于小而美且各具特色的初创公司而言 , 也具有成长空间 。 通过洞察用户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和消费场景 , 以产品创新占领用户心智 , 也能够抓住时间窗口实现突围 。
但行业的未来 , 不能是依靠过度营销、虚假宣传来发展 。 在共建行业信誉上 , 保健品企业们还任重道远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智商税”造富,保健品生意的“红与黑”】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