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新稻新收获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新田新稻新收获
文章图片
收割机在福清积库村新造的耕地里收割水稻 。 本报采访人员石美祥摄
“嗒嗒嗒……”8日上午 , 在福清市龙田镇积库村下洋片 , 迎着冬日的暖阳 , 上百亩金灿灿的稻穗随风“点头微笑” , 一台收割机穿梭其中 , 在新生成的稻田中奏响丰收的乐章 。
一年前 , 这里还是一片长满杂草、土地沙化、乏人问津的荒地 。
“这几年福清市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 而土地存量紧缺、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日益增大 。 ”福清市市长吴永忠介绍 , 一方面 , 福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用地指标 , 另一方面 , 当地一些水塘、矿坑等荒废土地资源亟待盘活 。 去年11月 , 福清在全省率先启动土地整治工作 , 并生成36个造地项目 , 新增耕地1200亩以上 。
积库村下洋片新增的约120亩水稻田、30亩旱地就是造地项目之一 。
“这一片虽然高低不平、杂草丛生 , 但四周的水渠为农作物生长灌溉提供了条件 , 我们才决定在这里造地 。 ”龙田镇副镇长杨强说 。
造地 , 并非易事 。 福建华榕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罗金兴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在填坑、掘山平整土地后 , 至少需掘地50厘米 , 用黏土铺设20厘米厚的保水层 , 然后用从水田或菜地中剥离的土铺30厘米厚的耕作层 。
今年8月18日 , 在前期充分准备后 , 种粮大户陈政平受镇村委托 , 雇当地农户插秧 。 晚稻“广8优金占”开始茁壮成长 , 这片希望的田野也成为不少市民游客节假日的“打卡地” 。
“今年一亩收成400公斤没问题!”陈政平介绍 , “移植”来的水稻田尚未“耕熟” , 加之晚种了20天 , 今年试种的产量还不够突出 。 明年和后年 , 这片水稻田的产量将会逐渐提升 。
这边水稻丰收 , 那边30亩的旱地里 , 红薯也长势喜人 。
福清市造地项目负责人、市政府党组成员薛辉算了一笔账:以往福清购买1000亩耕地指标要花费5亿多元 , 现在每亩造地成本2.5万元 , 加上管护费等 , 1000亩地的成本为3000多万元 , 至少省了5亿元 。
同时 , 造地也修复了生态 , 美化了乡村 , 消除了以往一些水塘、矿坑存在的安全隐患 , 增加了群众的休憩空间 。
“最关键的是 , 镇、村、农户多方受益 。 ”积库村党总支书记薛守才说 , 政府按照水田每亩3000元、旱地每亩2000元的标准发放管护费 , 并连续10年向镇、村拨付管护费 , 这样算下来 , 每年镇村两级可获得40多万元的收入 。 此外 , 按照水田每亩5万元、旱改水和旱地每亩3万元的一次性造地补助标准发放 , 镇村两级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
积库村用来新造水田的荒地中 , 有近3亩地来自村民薛守文家 。 “这些地荒废10多年了 , 一直没有收入 。 现在政府盘活了 , 明年统一承包给公司规模化耕种 , 每亩地每年至少可以收租金七八百元 , 农忙时还能帮忙耕种 , 也可以增加一笔收入 。 ”薛守文满怀憧憬地说 。
新田新稻新收获】“我们明年还将继续造地千亩以上 , 持续下好这一盘造福群众、改善生态、节约资金的先手棋!”吴永忠说 。 (全文共118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