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不确定感、失序感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恐慌、不确定感、失序感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文章图片
恐慌、不确定感、失序感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文章图片
有句话说:“时代的一粒沙 , 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 个体的力量在时代洪流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 我们容易被裹挟 , 也容易陷入迷失困惑中 , 难以保持清醒的意识 。
不确定感、失序感常常袭击我们的生活、笼罩在我们的内心 , 这让人容易感到焦虑、无力、甚至是无望 。
时代事件带给我们的除了生活节奏的失控外 , 更是在我们的内心刻下一道沉重的阴影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指出 , 2019年 , 全球大概有10亿人患有精神健康疾病 , 在疫情暴发的2020年 , 全球的抑郁和焦虑患者暴增了25% 。
而在前段时间 , 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在公开演讲中提到 , 疫情3年 , 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名抑郁患者 , 9000万名焦虑患者 , 数亿人出现了失眠障碍问题 。 他强调 , 疫情带给我们的影响 , 至少要持续20年以上 。
恐慌、不确定感、失序感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文章图片
当社会外界难以撼动时 ,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或许是学着去调节自己 , 让自己保持清醒 , 在容易失控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 坚守住我们平淡无奇的日常中 。
下面介绍的几种方式 , 或许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
01
保持觉察的能力
很多时候 , 我们关注他人、关注外部事件的时间远远超过内观自己的时间 。 互联网上各种事物都在更新迭代、生活中难以把控的各种事件、无时无刻都在接收新的信息......
我们更像是一个反应器 , 面对四面八方袭来的各种事件不停地做出反应 , 消耗自我的能量 。 成为反应器 , 却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感 , 这是我们感到生活虚无最直接的原因 。
而保持觉察的能力 , 是让我们得以从情境反应器转化为“过滤器” , 筛去那些无意义反应 , 留下我们所需所要的 , 找回我们生活的主权 。
确实 , 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行为以及每一个想法保持觉察是比较困难的 , 但同时这是我们真正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一个重要前提 。
因为我们身上任何的一种行为和情绪体验的发生 , 背后必然有一个成因 , 可能是我们一直未曾察觉的内心需求、可能是我们潜意识中想要逃避面对的冲动、可能我们一贯采取的防御方式......
保持觉察 , 了解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 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 而不是陷入所谓的“命运”循环中 , 才能在时代洪流中厘清自我 。
恐慌、不确定感、失序感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文章图片
那么 , 如何锻炼我们的觉察能力呢?我们可以从表达性书写开始 。
找一个自己一个人的时间 , 让自己安静放松下来 , 找到纸笔 , 问自己问题 , 然后写出答案 。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觉察的地方 , 比如 , 你想觉察自己为何总想拖延 , 那么就问自己这个问题 , 然后静下心来接受所有答案的出现 , 不要评判自己、打断自己 , 就让你的内心感受自然的涌现出来 。
一开始很难 , 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 , 慢慢地就会变得流畅 , 慢慢地靠近、面对真实的自己 。
02
允许自己“发发疯”
最近 , 不管是“发疯文学” , 或是“我精神状态太不稳了$%&*”的表达方法 , 都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 当现实无法撼动 , 或许“发疯”也是一种出口 。
当然 , 这里的“发疯”并不是真正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状态 , 更像是在生活既定的框架之下小小的跳出 , 发一下疯 , 疏解紧绷的情绪 , 短暂地逃避不想面对的事 , 好让自己能继续做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