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再生组织气管,一名气管危重患者成功存活满5年

利用再生组织气管,一名气管危重患者成功存活满5年
文章图片
12月8日上午 , 患者韩先生来上海市胸科医院随访 。 本文图片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利用再生组织气管 , 一名几乎被判了“死刑”的气管危重患者 , 如今已成功存活满5年 。
从患者肋骨中提取干细胞 , 接种在可降解支架材料上 , 再生组织器官 , 这一神奇的技术就是“组织工程学” 。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内生物反应器”专利技术 , 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谭强领衔团队 , 克服了传统组织工程技术的不足 , 构建出大段组织工程气管 。 基于此技术救治的首位患者韩先生 , 已成功存活满五年 。
根据文献查阅 , 在全世界范围内 , 这是组织工程气管应用于人体最长的生存记录 。 12月8日 , 上海市胸科医院为韩先生进行了随访 。 这也标志着该院在国际上率先成功为无数传统医学无法医治的气管危重患者 , 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命出路” 。
突破医学极限 , 气管切除8公分后重获“新生”
“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 , 还能活得那么好 。 ”韩先生表示 。
五年前 , 韩先生来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时 , 他的肿瘤已经长到了6公分多 , 几乎堵住整根气管 , 并且侵犯了隆突 , 呼吸困难 , 气都快喘不上了 。 他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大医院 , 都没寻到解决方案 。 在气管外科领域 , 6公分的切除是极限 , 而韩先生必须切下大于6公分的气管 , 才能把肿瘤切干净 , 这样的情况下 , 他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 。
当时 , 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谭强正在开展一项“组织工程化气管临床实验研究” , 这是亚洲首个组织工程化气管临床应用研究 , 旨在运用组织工程化气管替代品 , 修复切除范围超过6公分 , 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气管缺损 。
利用再生组织气管,一名气管危重患者成功存活满5年
文章图片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谭强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
经过细致评估 , 韩先生成为这一研究的首名入组患者 。 术中 , 专家们为他切除了8公分气管加隆突 , 并成功接入6公分组织工程气管 。 这一手术的成功 , 突破了气管外科的医学极限 。
术后 ,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 , 韩先生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 , 至今已存活满五年 , 他不仅重新回归了工作 , 前不久还见证了爱女出嫁 。
五年中 , 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孙加源主任团队的支持下 , 气管镜随访证实 , 植入的气管替代品完全被自体再生组织替代 , 成功实现了组织工程气管再生 。
“虽然气管疾病较为罕见 , 但我国每年有3000余名患者面临大段气管缺损的绝境 , 我们的技术让他们有了希望 。 ”谭强介绍 , 此次胸科医院实现组织工程化气管临床研究的成果转化 , 将进一步扩大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 同时 , 项目组也计划将“体内生物反应器”专利技术扩展运用到其他组织工程器官构建 , 如食道 , 骨、心肌等 , 再次打开再生医学大门 。
破解胸外领域“哥德巴赫猜想”
一直以来 , 由于气管独有的血管结构和时刻暴露于空气细菌中的特殊性 , 气管替代研究被认为存在无法逾越的难点:缓慢再血管化和反复感染 。 因此 , 气管替代研究被誉为胸外科的“哥德巴赫猜想” , 世界范围内始终没有研发出能广泛适用的气管替代品 。
作为我国气管外科的发源地 , 上海市胸科医院首创了国内气管外科的大部分术式 。 2000年 , 当“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刚刚在国际上兴起时 , 医院就率先在国内开展组织工程技术在心胸外科的应用研究 。 2004年 , 由谭强牵头的组织工程研究小组 , 创新提出“体内生物反应器”(in-vivobioreactor)概念 , 运用可携带式泵系统 , 将传统组织工程技术中绝对分离的体外、体内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 解决了气管替代缓慢再血管化和反复感染的技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