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杜甫竟然是渴死的?

“闭目逾十旬 , 大江不止渴 。 ”
这两句诗出自杜甫之手 , 描绘的是他不断饮水却依然口渴难耐的症状 。 在“诗圣”传世的1400多首诗中 , 类似关于口渴的描写并不鲜见 , 甚至有人统计过达140处之多 。
也正是从这些症状描述中 , 一些医生推断杜甫患有糖尿病 , 古代又称消渴症 , 其特征就是病人持续感觉到口渴、日渐消瘦 , 还可能出现视物不清、足部溃烂、心脏疼痛等并发症 。
古埃及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更早 , 甚至能追溯到公元前1500多年 。 在长达约3500年的时间里 , 医生对这种疾病束手无策 , 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不断饮水、不断排尿 , 最终死去 。
胰岛素出山拯救世界 , 但是……
事情在1921年迎来了转机 。 这一年 , 加拿大医生班廷和他的助手贝斯特在导师麦克劳德的指导下 , 首次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了胰岛素 。 1922年 , 一位罹患1型糖尿病的14岁男孩接受了提纯的胰岛素治疗 , 他从濒死状态中好转 , 此后又活了13年 。 因为这项挽救生命的发现 , 班廷和麦克劳德荣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从此 , 胰岛素开始拯救世界 。
今天 , 胰岛素依然是1型糖尿病病人必需的药物 , 也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核心治疗手段之一 。 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 , 普通制剂易为消化酶所破坏 , 口服无效 , 必须注射给药 。
所以说 , 有了胰岛素只是有了对抗糖尿病的“子弹” , 还需要注射器这把“枪”才能与病魔抗争 。
今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 , 胰岛素在不断“进化” , 胰岛素注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 我们做了支视频 , 带你纵观胰岛素注射装置的进程
视频加载中...
什么,杜甫竟然是渴死的?】如视频提到 , 不少糖尿病病人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 , 一种比较常见的注射方式是早中晚三餐前各一针、睡前再来一针 , 假如这样每天四针 , 每年就是1400多针 , 七年要挨一万多针 , 70年就是十万多针 。 所以一些糖友自称“活在针尖上的人” 。 这句调侃背后的辛酸 , 谁挨针谁懂 。
最早的胰岛素注射器是一根粗粗的铁管子 , 前端针头近两厘米 , 还要多次使用 。 有很多上了年纪的患者 , 从小就学着磨尖注射器针头 , 哪天稍一松懈 , 钝针头就导致痛感加倍 。
这样磨针头的日子 , 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过了60多年 , 胰岛素历经更新换代 , 铁管子却还是铁管子 。 无论是耄耋老者 , 还是天使般的小孩 , 为了生存都得忍受 。

什么,杜甫竟然是渴死的?
文章图片
曾经 , 基本上每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都要学会打磨针头的手艺
从注射器到注射笔
终于 , 科学家注意到这一问题 , 他们从白大褂口袋里的钢笔受到启发 , 决定为患者研发一种新式注射器 , 要像笔一样便于携带、易于操作 。 1985年 , 世界上第一支胰岛素笔在丹麦诞生 。

什么,杜甫竟然是渴死的?
文章图片
科学家从一支笔得到灵感 , 发明了胰岛素笔 , 满足糖尿病病人的两大需求——便携和易于操作
它看起来像支钢笔 , 药物存在“笔芯”当中 , 开开“笔帽” , 一扎一推就完成了注射 。 这种胰岛素笔的出现 , 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 。
胰岛素的生物作用非常高效 , 所以血糖控制是一个很精密的工程 , 注射剂量必须精确 。 以常见的10毫升400单位装胰岛素为例 , 一单位胰岛素才0.025毫升 , 一般患者打十几个单位 , 普通医用注射器需要推一毫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