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和村的水果越来越“甜”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老树结新果产品不愁销乡村旅游旺
睦和村的水果越来越“甜”
睦和村的水果越来越“甜”
文章图片
睦和村村民李伟正在果园检查脐橙成熟度 。 采访人员栗园园摄视觉重庆
12月7日 , 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 , 滚滚长江从村前经过 , 坐落在山丘间的村庄蒙上了一层雾气 , 漫山绿叶间透出的星星点点的橙红在寒风中散发出丝丝暖意 。
趁着空闲 , 村民李伟沿着门前马路绕到后山 , 打开不锈钢围网迈进果园 , 一路不停拨开树枝细看 , 检查果实成熟度 , “头部还是青的 , 没红透 , 估计得再等上十来天 。 到时候村上的游客估计又要打挤了 。 ”
作为三峡库区移民村 , 20世纪末 , 睦和村支部书记刘家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带领全村发展龙眼、荔枝、脐橙、枇杷等经果林 , 帮助后靠移民增收致富 , 并逐渐总结出了“土里栽树子 , 四季卖果子 , 家里开馆子 , 就地进厂子 , 外出挣票子 , 青山变金子”的“六子致富经” 。
20多年过去了 , 睦和村家家户户仍然在种果树 , 成为涪陵出了名的“水果村” 。 “现在我们水果品质越来越好 , 供不应求 , 家家户户都不愁销路 。 ”李伟说 , 时代不同了 , 睦和村“致富经”的念法也随之升级 。
老树结新果
水果品种持续改良
其实 , 睦和村的水果发展之路并非一直“甜” 。 从2004年开始种脐橙的李伟深有感触 。
当时 , 依托百万吨脐橙补助项目 , 睦和村从江津引进专用于橙汁加工的渝津橙品种 , 并与忠县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 村民种脐橙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
但此后10年 , 由于品种逐渐老化、品质降低 , 脐橙越来越“不管钱”了 。 “奉节后来种的脐橙 , 地里每斤收购价都是两三块 , 我们才五角 。 ”李伟说 , 效益的降低一度打击了村民积极性 , 产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
2014年 , 南沱镇政府坐不住了 , 带领部分果农前往奉节考察 , 引回来的除了纽荷尔、福本等优秀品种外 , 还“挖”回了奉节种植大户郑运平 。
在郑运平的指导下 , 通过开展高换嫁接试点 , 2015年睦和村的脐橙树就开了花 。 “既然开花了 , 那就说明嫁接成功了 。 ”李伟也紧紧跟上品种更换脚步 , 并流转了村民土地 , 将种植面积从5亩扩大到50亩 , 还成立了橙纽妞农业公司 。
2016年 , 整个睦和村的脐橙品种全部更换 。 “就目前而言 , 柑橘种植技术相对龙眼、荔枝等是最简单的 , 收益也是最稳定的 。 ”睦和村支部副书记冉堰龙说 , 如今全村有2600亩经果林 , 其中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 。
不仅仅是脐橙 , 近年来 , 睦和村“带绿”“绛纱兰”“蜀冠一号”“涪陵黄壳”等龙眼和荔枝新品种也陆续“上新” , 老树结新果 , 价格稳步提升 , 效益不断释放 。
不盈利的合作社
利润全部让给村民
村民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 还离不开一个特别的合作社——睦和龙哥果品专业合作社 。
与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参与生产经营不同 , 睦和龙哥果品专业合作社由村干部牵头组建 , 合作社并不参与生产经营 , 只为村民提供生产服务 , 搭建经营平台 。
“传统合作社和村民合作 , 一般都是要盈利的 , 用于支付运营成本 。 但我们想把所有利润都让给村民 。 ”冉堰龙说 , 合作社自成立起 , 就免费为村民提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商标品牌、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对外宣传推介、统一销售价格的服务 , 经营方面由村民自种自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