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松弛”成为一门生意( 三 )


不过 , “情绪剧场”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 。 一方面探索和开发本土化的课程成本极高;另一方面 , 由于本身还承担着向公众科普的责任 , 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很难平衡 。
佳逸也坦言 , 艺术疗愈尚在垦荒期 , 行业发展速度快 , 但行业标准尚未明确 , 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 她希望 , 政府能在职业认证、行业督导及学术研究等层面上给予这个新兴行业一些切实的支持 。
短暂“出逃”之后
“盘子”想成为真正的“佛系青年”很久了 。 去年夏天 , 他终于找到了机会 。
在江苏太仓的同觉寺 , “盘子”以义工的身份住了3天 , 每天跟着师傅念经、扫塔、抄经 。 其余时间 , 他就和同行的朋友交谈 , 或者干脆发呆 。
事实上 , 这次谋划已久的“出逃”背后有着许多理性的考量 。 例如:太仓离上海比较近、同觉寺相对小众且不收取其他费用、算上周末的3天时间不会耽误后续找工作 。
但“盘子”并未考虑过长期的禅修生活 , 他很清楚 , 问题的答案不在远方 。
那么 , 在日常生活中 , 存在短暂“出逃”的可能吗?
11月14日 , 周五傍晚 , 雨后初霁 , 上海天后宫正举行着一场日落疗愈音乐会 。
尺八悠扬古朴 , 水晶钵缥缈穿透 , 手碟空灵流动 , 闹市之中 , 几十位参与者都沉浸在一种肃穆而静谧的氛围中 , 或闭眼聆听 , 或跟随音乐起伏 。
“整个人像窝在云朵里 , 特别松弛 。 ”音乐会结束后 , 桂花糕(化名)发出这样的感叹 。
桂花糕是一位冥想练习者 , 同时也是一名影视行业从业者和小有名气的美食博主 。 打开她的社交主页 , 旅行、探店、看展、分享新奇生活小物……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包含着一位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 , 她自己也经常出现在镜头里 , 笑容灿烂 。
这样的乐观 , 源于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救” 。
“我平时熬夜加班是常态 , 处在高压状态下的时间也比较长 。 焦虑、紧张、急躁……需要面对的负面情绪很多 , 再加上原生家庭的缘故 , 以前深夜常会不自觉地流泪 , 只想待在黑暗的小角落里 。 ”疫情期间 , 当行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加剧 , 压力也传导到了每一个从业者身上 。
后来 , 她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整 。 摆在首位的仍是心理咨询 。 “比较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 每小时的收费可达到上千元 , 而且需要一个月2—3次 , 持续付出的成本很高 。 ”
桂花糕还说起一次戏剧类的疗愈活动 。 “当我真正代入角色 , 进入到那个情境后 , 竟然没有来由地崩溃大哭 。 ”事后想起 , 桂花糕感到很尴尬 , 她不太能接受情绪的彻底“外放” 。
与其他的消费不同 , 心灵层面的消费 , 不仅仅是购买产品 , 它其实还包含着一种更深层的交换 , 这让她不得不谨慎 。
后来 , 她发现 , 比起求助他人 , 自己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
“从练习瑜伽开始 , 我逐渐进入心理学的学习 , 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冥想 。 似乎所有舒缓精神的方式都有一个相似的底层逻辑 , 那就是借助一些手段或者工具 , 让你专注自我 , 专注当下 。 ”
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完成每天的冥想练习 , 再配合老师的引导 , 桂花糕逐渐完成了“自愈” 。
“如果说旅行和禅修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转移完成心灵的转变 , 那么冥想则是在心理层面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 。 有了它之后 , 负面情绪有了容身之所 , 还能被转化为更强的生命力 。 ”
从FLOW冥想提供的数据来看 , 像桂花糕一样的都市职场女性已经成为冥想的主要用户群体 , 在她们的消费习惯中 , 精神消费已被排入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