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当“心”房颤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寒潮来袭,当“心”房颤
文章图片
天气骤冷 , 又到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 有些患者经常出现心慌、心悸、头晕症状 , 初发房颤的患者 , 通常这类情况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缓解 , 这也造成了很多患者的不重视 , 长此以往有些患者甚至引发了晕倒、神志恍惚并失语 , 急诊送至后才被确诊为房颤引起的栓塞性脑梗死 。 虽然经过医院的抢救和治疗 , 患者可以保住生命 , 但都会留个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 例如肢体功能障碍 , 生活不能自理等 。 近日 , 大雪节气即将到来 , 寒潮席卷申城 , 一些人出现了心慌、胸闷、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 , 而误以为这只是降温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 。 其实这些正是房颤的主要症状 。 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最易乘冷发作 , 忍一忍便过去了这种错误想法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 为此 , 大家一定要有所警惕 , 及时就医 , 切莫造成悔恨 。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心房部位发生了心跳的紊乱 , 常见于老年人 。 数据显示 , 我国60岁以下人口中房颤的发病率约为1% , 6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3%到4% , 8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9% 。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 房颤人数还在不断增长 。 我国现有房颤患者约1000万 , 占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 。
房颤有哪些症状和危害?
房颤常见症状包括心慌、胸闷、乏力等 ,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 。 这些症状常常在活动时加重 ,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 而房颤最严重的后果 , 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 。 这是因为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有序的电活动;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心室率增快且不规则;同时 , 由于心房内血流减慢导致形成血栓 , 进而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 , 增加脑中风的风险 。
寒冷季节虽然容易诱发房颤等疾病 , 但也正是我们对症下药的时候 ,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上述的症状 , 还需引起注意并进行针对性检查 , 如有疾病发生 , 需及时处理 。 房颤总体来说是个慢病 , 一般不会立刻致命 , 但是如果拖到持续性房颤或者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 就会错失治疗的良机乃至威胁到生命 。
房颤这样的疾病该如何治疗呢?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 , 当药物治疗无法根治房颤时 , 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病痛 。 那么 , 该手术是如何治愈房颤的呢 , 这还要从房颤的病因谈起:正常的心脏有一套完整的电路系统 , 心脏的每一个部位都受统一的指令控制 , 有规律的进行电流传导 , 以维持心脏有节律的跳动 。 房颤患者则不然 , 其心脏有某些部位产生异常的电信号 , 让心脏失去了统一的控制而乱跳 。 导管射频消融术即通过介入的方法将导管沿着血管放置于心脏 , 通过三位标测系统 , 像GPS一样帮助医生定位到心脏的异常放电部位 , 之后通过导管消融的方式将异常放电消除 , 让正常的电流传导重获心脏控制权 , 心脏也恢复了正常节律 。 患者大都是躺了一会 , 回到病房后就心不慌、气不喘了 。 射频消融具有微创、局麻、老年人耐受及创伤小的特点 , 很大程度提高了病人的获益以及手术体验感 。
最后 , 刘旭教授温馨提示:冬季做好防寒保暖 , 避免过度疲劳及情绪大幅波动 。 适当锻炼身体 , 把握好强度及时间 , 既往有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 , 及时监测并调整相关指数 , 一旦发生房颤 , 一定要遵循早诊早治的原则 , 房颤发病时间越长 , 患者受到的危害越大 。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 。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 。 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