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第四社交圈,正在释放红利!


人口老龄化|第四社交圈,正在释放红利!
文章插图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当前,中国银发族群正在经历从传统老人到新老年人的代际变化。新老人是20世纪6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比例为55.8%,超过了一半。与之前的老年人相比,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他们的经济积累和生活条件往往也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新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家庭、同学、同事之间的交往,而是借助网络或现实建立起基于兴趣爱好的第四社交圈。如何看待这一新型社会网络?第四社交圈能为新老年群体养老带来哪些益处?
什么是第四社交圈?
以个体为圆心的社会网络是了解个体社会化、社会互动、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的重要切入点。社会网络是个体与社会发生联系的重要桥梁,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而嵌于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支持资源是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网络规模的扩展和网络成员构成的多元化通常是社会在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日益显著的特点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一般呈现规模逐渐缩小、主要网络成员进一步聚焦于家庭成员的特点,但低年龄组老年人的网络规模要大于高年龄的老年人。以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为基础,采用Lubben等人制定的精简版社会网络量表来测量,发现在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方面,我国60-69岁低龄老年人的家庭网络为7.36分、朋友网络为6.52分,均高于70-79岁、80岁以上更年长的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第四社交圈,正在释放红利!】传统对社会网络的衡量难以全面、灵敏地反映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层出不穷的新型社会交往方式。特别是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广泛普及运用为新老年一代突破传统社会交往范围、扩展交往对象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以低龄老人为主体的新老年群体通过虚拟或现实的多种途径建立起家人、同事、同学之外的第四社交圈。第四社交圈通常由朋友、邻居甚至陌生人组成,他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生活方式而形成各种社交圈。新老年人社交圈的成员构成更加广泛、互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聚会、健身、学习、休闲、旅游甚至抱团养老、互助养老都是这类社交活动的体现。
众所周知,人口队列不断更替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队列的老年群体都必然呈现出或强或弱的独特性。而当前我国新老年群体在个体、家庭、社会三重因素均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和趋势下,解析新老年群体在社会网络等方面的特点亦需要从这三个基本维度入手。
如何看待新老年群体的社会网络?
个体维度:生命历程累积效应下的新老年群体。当前我国60-69岁的新老年群体基本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十年出生的人口队列,即“50后”。“50后”共同经历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社会事件使得这一群体中的多数人体现出很多共同的特征,例如与之前的老年人相比,他们中身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比例更高;受益于改革开放,他们的经济积累和生活条件往往也更好。
生命历程范式的一个核心观念在于社会机制与个体特质的交互影响所形塑的累积性作用力,将不同的个体带往不同的生命轨迹。人们的健康、教育、收入、家庭、职业等几乎都是累积作用力所带来的结果。仅以受教育情况为例,我国不同队列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其人生早年阶段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机会紧密相关。受教育程度是个体后天获得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在晚年阶段的健康、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新老年群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已高于他们的前辈。正在陆续进入老年期的“60后”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又会大大高于“50后”老年人。“50后”当中有部分人赶上了高考制度恢复带来的机会,“60”后更是受益于改革开放后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他们在文化教育水平上的提升必然使之在养老观念、能力、资源上不同于他们的前辈群体,新老年人更有能力扩展社交网络、寻求更丰富多元的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