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齐发力 冬枣搭上“快销车”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线上线下齐发力 冬枣搭上“快销车”
文章图片
冬枣成了滕金鹏的致富“金蛋蛋”(资料片)
■本报采访人员宁美红本报通讯员韩玉
这些日子 , 渤海新区黄骅市滕鲜生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滕金鹏刚刚把冷库的冬枣销售完 。 有了多年经验 , 他出这批货很“从容” 。 1990年出生的滕金鹏 , 与冬枣正式打交道已有5个年头 。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 , 他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冬枣销售路——
背上冬枣觅商机
滕金鹏家住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 。 在他的记忆中 , 儿时的甜蜜时光总与枣树有关 。 树上饱满脆甜的冬枣 , 不仅满足了孩童们的味蕾 , 也是当地多数人赖以为生的“金蛋蛋” 。
每年 , 随着一颗颗绿果被大自然晒红了脸 , 滕庄子镇便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 作为黄骅市的冬枣集散地之一 , 远道而来的客商汇聚于此 , 一连数天 , 热闹不已 。
不知何时 , 小小的冬枣也在滕金鹏心中扎了根 。 高考后 , 他果断报考了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
入学后 , 自然要“炫耀”一番家乡的特产 。 于是 , 滕金鹏愣是把一蛇皮袋冬枣背到了学校 。 随着“嘎嘣”一声脆响 , 甜甜的汁水流入口中 , 同学们一边吃一边称赞:“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枣 。 ”
滕金鹏神气起来:“这是正宗的黄骅冬枣 , 皮薄、脆甜 , 口感不是一般的好 。 ”说着 , 他灵光闪现 , 何不把家乡的冬枣带到沈阳来卖?
说干就干 , 滕金鹏开始了推销冬枣之旅 。
青涩的学生面孔 , 不算老道的聊天技能……即使滕金鹏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 , 也经常没说几分钟 , 就被“请”了出来 。
“搓着手进去的 , 手还没焐暖和呢 。 ”他经常自嘲 。 饶是这样 , 他还是会在没课的空档和节假日 , 走进一个又一个超市推销冬枣 。
无奈事与愿违 , 滕金鹏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
“小飞人”打通线下渠道
2013年 , 滕金鹏毕业了 。 经历过几次失败的创业后 , 2016年 , 他再次想到了家乡的冬枣 。
他发现 , 由于销售渠道受限 , 冬枣价格只能掌握在别人手中 , 枣农们辛苦一年 , 收益却很有限 。 他回想起大学同学品尝冬枣时的赞声 , 和一些枣农因收益不佳无奈砍树的情景 , 突然下定决心——把黄骅冬枣带出去 , 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
2017年 , 滕金鹏开始频繁“飞”往全国各地 , 不是在推销黄骅冬枣 , 就是在去往推销的路上 。 还有朋友开玩笑 , 送了他一个绰号——推销“小飞人” 。
然而 , “小飞人”为黄骅冬枣“开疆扩土”的旅程并不顺利 , 甚至有些苦涩 。
多数客户一听到“冬枣”俩字 , 不是说没卖过 , 就是直接反问:“冬枣?沾化的还是大荔的?”后一个问句 , 比前者给滕金鹏的打击更大 。
“俺寻思 , 咱黄骅冬枣挺有名的 , 怎么到了外地 , 却那么没存在感呢?”无奈之余 , 滕金鹏解释得更耐心了 。 从黄骅冬枣的历史渊源讲到差异化优势:“大荔冬枣上市早 , 有时间优势;沾化冬枣规模大 , 有体量优势;黄骅冬枣皮薄甜脆 , 有口感优势!”
可谈渠道是在冬枣成熟前 , 即使滕金鹏足够专业 , 由于口说无凭 , 开拓之路还是艰难不已 。
一年中 , 除去奔波各地的艰辛 , 还花了10万多元差旅费 ,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 这让滕金鹏有些吃不消了 。
“有时候愁得睡不着觉 , 但既然干了 , 就要把事儿干好 。 ”滕金鹏坚定道 , “黄骅冬枣是好东西 , 人们不了解 , 不证明它没有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