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果之恋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山楂果之恋
文章图片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王寒
山楂长在山里 , 如风里雨里自由长大的野丫头 , 娇俏可爱 。
山楂大小如算盘珠子 , 甜而酸 , 熟透了的话 , 有面面的口感 , 从前我到山野 , 总是去找寻野山楂 。 山楂春天开花 , 一树白花 , 清新脱俗 。 花落后 , 鼓起青青的果子 , 小小的果子隐于绿叶间 , 让人不易发现 , 等秋风吹遍山林 , 树丫上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山楂 , 有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的 , 如叽叽喳喳的孩子;亦有成双成对的 , 如热恋中的情人躲在绿叶间依偎一起 。 红红的山楂招人爱 , 看一眼 , 嘴里就会不由自主冒出酸水来 。 未熟透的山楂咬一口 , 酸酸的汁液在口腔里洇开来 , 酸得你头皮发麻 。 山楂成熟后 , 甜酸得当 , 只是果肉不多 , 吃不过瘾 。 女伴们爱美 , 从大人的针线奁中取出针线 , 把山楂果子用一根红线穿了 , 当成红宝石项链 , 或者挂在脖间、绾在腕上 , 可以臭美一整天 。
山楂又叫山里红 , 这小名起得好 , 山里的果子 , 红艳娇憨 。 山楂红时 , 已是层林尽染 。 山楂还有个名字 , 胭脂果 , 这名字很有文艺气息 , 既写实又写意 , 听上去 , 如同少女脸上涂了一层胭脂 , 分外娇俏 。 它还叫酸里红、山里红果、红果、红果子 , 家常可亲 。 但在两千年前 , 山楂却有个很老夫子气的名字 , 叫作“朹” , 《尔雅》云:“朹树如梅 , 其子大如指头 , 赤色似柰(音nài) , 可食 。 此即山楂也 。 ”山楂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猴楂、鼠楂 , 因为猴、鼠喜食之 。 当年 , 它是以“薪炭林”的身份出现的 , 山楂树长得快 , 古人拿它当烧火柴或肥田来用 , 《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朹木易长 , 多种之为薪 , 又以肥田 。 ”
山楂有南北之分 , 南山楂果小 , 味酸涩 , 以药用为主 。 山楂在我的故乡都是野生野长的 , 乡人称为毛楂 , 人工种植的山楂树我没看到过 。 北山楂果大 , 气味香 , 酸甜适中 , 北方山野 , 常见山楂 。 山楂从野果变成宝藏食物 , 全因为医家 。 医书上说 , 山楂能治腰疼 , 光绪皇帝腰疼 , 御医用山楂核放瓦上煅焦研末 , 再用老酒冲服 。
山楂果之恋】煮老鸡、硬肉 , 入山楂数颗 , 即易烂 。 医家由此推断出山楂有消食化积、生津止渴、散瘀止痛的功效 。 明代李时珍道 , 凡是脾弱食物不克化 , 胸腹酸刺胀闷者 , 于每食后嚼二三枚 , 有奇效 。 元代医家朱丹溪也说过类似的话 , 凡是脾虚不能运化 , 茶饭不思的 , 可多嚼食 。 元人是马背上的民族 , 常年食肉 , 难免滞食饱胀 , 他们常食山楂开胃消积 。 山楂晒干 , 可切片泡茶 。 从前宫中妃子心情郁闷 , 茶饭不思 , 常以冰糖与山楂煎煮开胃 。 胃是开了 , 愁绪怕是依旧难解 。
山楂可以制成果脯果糕 , 袁枚《随园食单》有山楂酪的做法 , 用山楂捣烂和粉 , 加松仁屑、白糖 , 蒸熟后 , 酸甜得当 , 醒酒最佳 。 《红楼梦》里出现的山楂 , 则藏身在糖蒸酥酪里 。 由山楂制成的京糕 , 也称金糕 。 北京的冰糖葫芦和山楂糕点还是不错的 。
小时候 , 我吃过一种大山楂丸 , 以山楂、六神曲、炒麦芽制成 , 药店里有卖 , 专门用于消食 。 除了山楂丸 , 还有山楂片、山楂条、山楂糕 。 山楂片如一元硬币 , 一层层垒上去 , 呈圆筒状 。 山楂条是一条一条的 , 酸酸甜甜 , 非常开胃 。
还有种果丹皮 , 小时候也吃得很多 , 它的做法稍微复杂一些 , 果丹皮是山楂制成的卷 , 摊开后一长溜 。 当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 , 御用文人高士奇随行 , 专门记录康熙帝的活动 , 军中就有果丹皮 , 高士奇专门写诗《果子单》 , 果子单就是果丹皮 , 诗中道:“绀红透骨油拳薄 , 滑腻轻碓粉蜡匀 。 草罢军书还灭迹 , 嘴来枯思顿生浸 。 ”高士奇注释道:山楂煮浆为之 , 状如纸薄 , 匀净 , 可卷舒 , 色绀红 , 故名果子单 , 味甘酸 , 止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