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迎来“大考”的一线医护:还没阳,就接着干( 二 )


12月初 , 颜宁预感到了就诊人数将会大幅增长 , 但速度还是超过了她的想象 。 面临巨大压力的不只是发热门诊 , 比如一位长期居家的脑梗患者 , 可能感染新冠已经加重了他的症状 , 被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是阳性 , “这时候 , 抢救任务就落在了急诊身上 。 ”
就诊人数的压力 , 正传导向医疗系统的每个环节 。 北京市在12月9日向社会发出理性拨打120的呼吁后 , 日均呼叫量已从上周的31863次 , 降到现在的日均25000次左右 , 但仍然是平日日均呼叫量的5倍左右 。
北京急救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深一度采访人员 , 目前的来电里有7成都是咨询类电话 , 达不到出车标准 。 他很无奈 , 很多人打120是为了缓解焦虑、寻求心理安慰 , 但在一来二去的核实沟通中 , 很可能就会占用宝贵的急救通道 , 耽误的不光是更严重的新冠感染者 , 还可能是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 或是某场意外事故的伤者 。
这位工作人员说 , 从120的角度 , 希望病患能够客观评估自己的情况 ,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 电话那头的人 , 往往觉得自己面对的是“天大的事” 。
有的来询问自己的核酸结果为什么没出 , 有的上来就骂人 。 一次 , 他的同事接到一个语气特别着急的电话 , 对方说 , 我家孩子烧得都不行了 , 快来救救他 。 同事刚准备指导对方物理降温 , 询问孩子的年纪 , 对方回答:26岁......
再次迎来“大考”的一线医护:还没阳,就接着干
文章图片
发热门诊内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人
重压下的“缺口”
一边是大量增加的就诊人数 , 一边是医护队伍不断“减员” 。
11月 , 颜宁的医院出现了个别医护感染的情况 , 那时大家还觉得是“稀奇事” 。 到了12月 , 颜宁身边的同事开始“成片成片”倒下 。 在她接手隔离病房工作的前三天 , 每天都面临着2到3人的减员 , 同事们不光是抗原阳性 , 而且高烧、疼痛 , 根本没法穿着三级防护在隔离病房工作 。
再次迎来“大考”的一线医护:还没阳,就接着干】颜宁的上一任护理负责人在彻底病倒前 , 每天还要扯着几乎失声的嗓子 , 打几十上百个电话协调物资、人员 。 深一度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也是目前很多医院的做法 , 从其他科室抽调人手 , 全力支援发热门诊、急诊 。
补充给颜宁的人手来自耳鼻喉、骨科等科室 , 这有些像三年前她去武汉支援时的情景:当地第一批医护已经病倒了 , 补充来的都是其他专业领域的人员 , 他们缺少危重症的护理抢救经验 , 无论心理还是技术上 , 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
隔离病房以前是4个小时一换班 , 现在有人出来歇歇还要再进去 。 没阳的人 , 越往后越“不敢阳” 。 颜宁在办公室也不敢摘下口罩喝水 , 嗓子稍微不对劲 , 心里就会嘀咕 。 有时候她也“羡慕” , 那些病倒的同事至少能休息几天了 , 但转天到了病房 , 大家见面又会开玩笑说:“阳了么?没阳接着干吧 。 ”
在河南新乡 , 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在半个月前被抽调到了发热门诊 , 12个小时一轮班 , 给病患输液、协调秩序 , “天天忙到脚没有沾地的时候 。 ”医院已经要求 , 尽量少开输液 , 加快病人流动 , 减少感染的风险 。
现在 , 科室里10个人 , 已经阳了一半 , 剩下的5个人也开始陆续出现症状 。 但按照医院的排班制度 , 要等第一批感染的人康复上岗后 , 他们才能有休息的可能 。
在一些条件本就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 , 缺口更加明显 。 保定某县城医院的120急救中心 , 一位内科医生的工作现在变为了接转诊病人 , 现在她听到电话声就头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