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服药需警惕这些用药误区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自行服药需警惕这些用药误区
文章图片
本版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本报采访人员陈曦
自行服药需警惕这些用药误区】近日 , 一则“女子感染新冠乱吃药致肝衰竭”的消息 , 引发广泛热议 。 用药看似事小 , 但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 , 生活中很多人在用药这件“小事”上都存在误区 。
误区一:为预防疾病提前吃药、大量服用营养素补充剂
冬季是感冒高发季 , 为了避免生病 , 很多人提前吃板蓝根、感冒清热冲剂等中药来“预防” 。 还有人大量服用营养素补充剂 , 来提高免疫力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主任药师袁恒杰表示:“在本身并没有出现病症的情况下 , 乱用药物和营养素补充剂 , 唯一的后果就是造成机体肝或肾负担加重 , 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 给机体带来损伤 。 ”袁恒杰举例 , 比如现在很多人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 , 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摄入量为100毫克 , 但很多人都是超量服用 。 长期过量补充维生素C , 可能会带来尿路结石、尿酸升高、痛风等风险 。
袁恒杰提醒 , 与其大剂量提前服药 , 不如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 , 让自己保持健康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 。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 , 才是预防疾病发生的真正“良药” 。
误区二:为增强治疗效果 , 任意加大服药剂量、缩短用药时间间隔
在生活中 , 有一些人觉得服用药物后效果不好 , 特别是慢性病 , 治疗很久都不见起色 , 于是就随意增加服药剂量 , 或者缩短用药时间间隔 , 增加用药频次 。
对此 , 袁恒杰表示 , 超剂量和超次数的用药是非常不可取的 。 以新冠病毒感染为例 , 用于退热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 , 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单方或复方制剂 。 退热药使用一次后 , 若持续疼痛或发热 , 可每4—6小时重复用药1次 。
“许多患者因为退热效果不明显 , 擅自加大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 。 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肝脏负担 , 甚至引发严重肝损伤 。 ”袁恒杰举例 , 比如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肝脏损伤、昏迷等;过量使用布洛芬可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 , 甚至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后果 。
不只是退热药 , 像降血脂的药物阿托伐他汀 , 如果服药剂量较大 , 那么药物进入人体后也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 , 如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适 , 可导致肝酶升高、肌痛、肌肉疲劳等 , 甚至会引起横纹肌溶解 。
因此 , 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使用药物 , 千万不能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或增加用药频次 ,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
误区三:吃药种类越多效果越好
很多人觉得 , 多服用几种治疗同一疾病的药物 , 可以让病好得更快 。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 过多服用药物 , 只会增加机体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工作量 , 加大机体负担 , 不仅不利于疾病治疗 , 反而会给身体造成损伤 。 ”袁恒杰说 。 比如普通感冒 , 用药是为了控制机体不能耐受的症状 , 所以各种药物叠加使用对控制疾病没有任何益处 。 此外 , 中药以及西药也不能一起吃 , 因为很多中成药类感冒药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及麻黄碱等控制发热、头痛或鼻塞症状的西药成分 。 不同的药物可能存在相同或类似成分 , 盲目同时使用多种感冒药 , 相当于药物加量使用 , 不仅会增加药物副作用发生的风险 , 还可能出现出汗过多、头晕、嗜睡、心悸、胸闷、气促、过敏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