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水稻革命”正从云南走向世界( 三 )


“在长期研究中 , 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发芽强劲的性状引起了我们团队重视 , 我们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多年生性的底盘品种和底盘技术作为选育多年生稻品种的攻关技术重点研究 。 ”胡凤益说 , 到2003年 , 团队发现了控制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发育性状的遗传规律 , 在其理论指导下 , 团队开发出了控制地下茎发育的12个遗传位点的分子标记 , 探索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 在多年生稻育种过程中 , 不停地用标记去跟踪它 , 寻找长雄野生稻中短密的茎节 , 形成宿根(茎)集聚性状 , 把带有此宿根(茎)集聚性状的长雄野生稻地下茎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上来 , 就可以选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多年生稻了 。
经过20多年探索 , 藏在长雄野生稻中的多年生性基因密码终于被破译 , 而“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选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及应用”这一成果获得了2021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
让多年生稻播种得更“高”更远
近年来 , 多年生稻的影响力逐渐在新平县戛洒镇扩大 , 今年南蚌社区小槟榔园小组村民白云辉开始种植多年生稻 , 他告诉采访人员:“今年我家种了2亩‘云大107’ , 收得1吨多稻谷 。 种多年生稻最大的感受就是省心、省力和省钱 , 产出的大米口感软糯 , 香味足 。 ”
2016年至今 ,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积极与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合作 , 先后在玉溪市的新平县和元江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多年生稻试验示范 , 累计推广多年生稻12.5万亩 。 杨进成告诉采访人员:“通过对轻简化的多年生稻稻作生产方式的长期试验研究 , 目前已集成了多年生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 具有省力、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及增产、增效和米质优十大特点 。 ”
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 与其他一年生稻相比 , 栽培多年生稻的生产成本可降低45% , 每亩减少大约600元的生产成本 。 “多年生稻的产量稳定和品质好 , 对提升玉溪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极具推广价值 。 ”杨进成坦言 。
到今年12月上旬 , 多年生稻在云南省的12个州(市)的76个县(市、区)先后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 惠及2.3万户农户 。 胡凤益说:“多年生稻亩产量稳定 , 每茬稻谷产量一般在800斤至1200斤 , 在西双版纳州和玉溪市等双季稻区 , 一年可收割两茬稻谷 , 平均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 。 ”
目前 , 多年生稻在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13个主要水稻种植省份试种推广点达117个 , 多年生稻在海外的试种推广已覆盖老挝、泰国、孟加拉国、伊朗、乌干达和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 。
近年来 , 受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影响 , 多年生稻的推广并不理想 , 怎样将这一优秀的粮食品种尽快推广开来?来自基层的农技人员最有发言权 , 杨进成说:“‘好的品种+农户认可+好的田间管理+共同推广’才能将这个好品种推广成为造福广大农民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品种 。 ”
胡凤益团队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 , 除“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通过品种审定外 , 目前粳型香软米品系“云大26”“云大27”和籼型软米品系“云大109”正在有序开展区域试验和示范 。
“下一步 , 团队将加大力度选育出紫米、香米和糯米的多年生稻品种 , 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元阳梯田的保护和云南广大山区的梯田能多种稻谷这一情况 , 将争取早日选育出越冬性更好和适应更高海拔的多年生稻品种 。 以中老铁路开通为契机 , 团队正在加强与东南亚和其他国家的相关合作 , 让这一场水稻育种与种植方式的革命 , 插上‘翅膀’从云南‘飞’向世界 , 让这粒多年生稻种子光芒四射 。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成员、博士张石来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