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村集体+农户+合伙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

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2022年度济宁市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播之三
泗水县“村集体+农户+合伙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
泗水县“村集体+农户+合伙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
文章图片
泗水县“村集体+农户+合伙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
文章图片
泗水县“村集体+农户+合伙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
文章图片
泗水县“村集体+农户+合伙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
文章图片
?阅湖民宿
?鲁班记忆木工实践
?粮舍山居民宿室内
?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闲谷艺术粮仓
本报采访人员张芳本报通讯员刘坤吕晓彤张贺
泗水县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优势 , 通过搭建平台载体、优化人才生态等 , 将乡村振兴“合伙人”与农村闲置宅基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 探索形成了“村集体+农户+合伙人”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 , 走出了一条资源、人才、资金、产业“四位一体”同步发展、互促互进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
泗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 , 是纯山区县、劳务输出大县 , 全县总人口63万人 , 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万人左右 , 造成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和废弃 , 据统计全县闲置宅基地14294套 , 闲置率5.46% 。 2019年 , 龙湾湖示范区被列入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单位;2021年5月 , 获批山东省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县 。 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活动 , 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平台支持+市场运作+和谐发展”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 , 龙湾湖示范区逐渐成长为农村改革先行区 。
敢试敢闯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创新之路
(一)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 创立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 。 通过搭平台、做配套、优服务 , 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平台支持+市场运作+和谐发展”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 , 构建形成了乡村人才引得进、育得好、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生态 。 一是建立乡村人才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 出台了《关于培育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明确提出了加强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支持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支持直播电商产业发展、支持旅游消费、支持甘薯产业集群建设的若干措施 , 构建形成了支持乡村振兴的“1+6”人才支撑保障政策体系;高标准编制了《泗水县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方案》 , 明确了探索乡村振兴土地要素保障机制 , 健全财政保障、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 创新乡村人才激励和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推动绿色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5个方面 , 形成了“1+16”政策集成改革体系 。 二是搭建乡村人才载体平台 。 建成全省唯一一家实质化运作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 为乡村振兴在规划设计、文创产品开发、景观提升、环境改善、资源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依托清华大学等高校师生及校友资源 , 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 为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泗水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三是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 。 建成全市首家乡村振兴工作站 , 把办公室设在项目现场 , 与“合伙人”在试点一线共同解决项目难题 , 合力推进项目落地;同时通过发放乡村人才绿卡、建立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打造“泉源就业”掌上通程序、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职称评定、绘制返乡入乡电子地图等 , 以及对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在用地、金融、厂房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 支持乡村振兴“合伙人”健康发展 。
(二)加强农村宅基地调研 , 摸清底数分类建立台账 。 将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 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厂房、校舍等资源 , 列入县政府重要工作事项 。 一是组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 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 , 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及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 统筹谋划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改革工作 。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 。 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成都村政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知名专家 , 针对全县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和国内先进地区盘活利用途径进行授课 , 培训党政干部和村组织书记1200余人次 。 三是精准排查 , 分类建立台账 。 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 , 对全县13个镇街、469个自然村进行摸底排查 , 并建立了详细台账 , 全面摸清了全县农村宅基地权属性质、闲置类型、建筑结构、房屋状态、闲置原因等 , 并对是否愿意盘活利用等进行调研摸底 。 全县总宅基地数261629宗 , 总闲置数14294宗 , 总闲置率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