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4月18日 , 位于重庆市垫江县桂溪街道的一户外运动场 , 市民挑灯夜战正锻炼 。 重庆15分钟健身圈助力市民强身健体 。 视觉中国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起伏的这两年 , 我像很多人一样 , 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出行 , 尽可能地在住所周边解决日常所需 。 所以 , 在我住的小区生活3年后 , 我才第一次去了社区医院 , 逛了有几百个摊位的菜市场 , 还发现了一个刚刚竣工的城市公园 。
也许是城市太大 , 选择太多 , 我们似乎很少将对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小小的社区里 , 相反 , 我们更愿意体验和享受大城市带来的丰富性 , 这也是最初吸引我们留在城市的原因之一 。
【邻里|步行十五分钟 你能找到什么样的生活】但突来的疫情 , 让“身边”的日常变得重要起来 ,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 , 作为“服务居民和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价值 , 日渐凸显 。 不久前 , 由52个城市共同发布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强调 , 社区要与市民日常生活规律相衔接 , 实现空间与人的活动相对接 , 有效分配公共资源 , 发挥服务效率 , 激发后疫情时代新的低碳生活方式 。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简单说 , 就是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 , 配置住房、公共服务、工作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功能和设施 。 这个概念在2014年就被提出 , 2019年11月 , 自然资源部正式启动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的编制工作 。
平均而言 , 15分钟的步行距离大约在1公里 , 这是一个对普通人而言 , 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易于抵达”的距离——不需要特意早起去换乘公交;不需要特意安排一天往返图书馆;不需要堵在路上只为了去逛个公园 。 因为“不需要特意安排” , 所以这些设施与功能 , 可以随时随地嵌入日常生活 。
2017年 , 美国公共用地基金会及国家休闲与公园联合会等组织也曾联合发起过一项“10分钟公园计划” 。 该计划倡议 , 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位居民都应该拥有一座步行10分钟内可达的公园 。 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 , 约有1/3的美国城市居民无法在离家10分钟的范围内抵达一座公园 。
“10分钟”也好 , “15分钟”也好 , 反映的是人们相似的诉求 。 曾经以功能划分的高效运作的现代城市 , 渐渐背离人们最初对它的向往 , 人们被城市“驱使”着选择生活 , 有时候人倒成了城市的附属品 。 如何跨越资本的诱惑 , 把享用的权利交付给每一个人 , 是当下城市规划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 但这也正是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千年的人们所一直在做的努力 。
“‘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正是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转变 。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认为 , “传统的小区是以人口规模 ,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1000个人要配多少资源来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的 , 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特征 。 ‘社区生活圈’ , 是以需求为设计导向 , 既体现了物质空间的设施圈、环境圈 , 也体现了感知空间的邻里圈和社交圈 。 ”
我猜想 , 不少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和我一样 , 下班后回到住所 , 常常是大门一关 , 很少和邻里发生什么关系 。 因为缺少交往 , 所以和邻里产生摩擦时 , 会下意识地采取一种防卫的姿态 。 而在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看来 , 只有较强的身份认同和相互了解 , 才能为社区带来安全和秩序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有别于传统社区在物理上空间上创造社区感 , 现代社区有可能依据数字技术拓展更多的公共空间 , 尤其在疫情发生的地区 , 线上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 。 强烈的社区意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 , 也为该地区创造更大的潜力 。
-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农历腊月十五上海多云到阴|早读|深圳首次发现奥密克戎独立疫情,涉妇幼保健院
- 疾病|步行决定寿命?14年研究结果公开:寿命长的人,走路有1个特性
- 血液粘稠度|经常步行的人,这5种病可能很难“找上”你,坚持下去,还能长寿
- #过了腊八 就是年#1月10日是农历腊八节。|今日腊八丨一碗腊八粥 浓浓邻里情
- 两口子坚持每天日行万步,却先后伤了膝盖!步行比跑步更伤身?
- 机体|春节大鱼大肉不节制,警惕诱发5类疾病,健健康康过”十五“
- 秘诀|道教养生 长寿老道的十五条养生秘诀条条千金难换
- 糖尿病|63岁夫妻,得了糖尿病,每天步行一万步,却惹来麻烦,是为何
- 明星比常人寿命短二十五年吗
- 88岁秦怡每天步行一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