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心擎医疗杨韶延:人工心脏是“洼地”,资本刚涌进来,门槛高很难红海( 二 )


当然不是光花钱就行的 , 但我觉得 , 花钱是帮助我们更加快速且有效地去试错 , 然后在快速试错的过程中 , 我们比别人可以去早识别出更加准确 , 或者说更加有效的发展路径 。 花钱不一定有用 , 但不花钱肯定没这么有用 。
经观大健康:投资方怎么认知你们这种路线 , 融资过程中有什么挑战?
杨韶延:总体来说我们还是挺顺利 , 不太缺钱 。 2017年、2018年时 , 关注这块的投资人很少 , 确实不容易 。 但到了2020年尤其是2021年的时候 , 整个赛道起来了 , 投资人也都被教育过 , 沟通起来也很顺利 。
对于花钱 , 我们也有过沟通 。 我觉得钱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 钱只有在转换成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才有价值 。 所以花钱慢那是最大的成本支出 , 因为放在账上的钱都是没有用的 。 当然了 , 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用很聪明的方式花钱 , 这样的钱花得越快越好 。
经观大健康:常规的创业公司可能会把资源集中到一到两个核心产品上 , 但心擎医疗选择多平台多管线发展的路径 , 为什么?
杨韶延:首先是因为心衰这类疾病本身很复杂 , 它不是一个体外人工心脏就能解决的事情 , 它可能会需要介入的人工心脏一起服务 , 也可能会需要人工肺来解决随之而来的呼吸衰竭 , 可能还有其他的问题 。
我们选择先落地体外人工心脏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既可以支持心衰 , 又可以很方便地串联其他的脏器模块 。 它的原理是通过一个泵把人的血液抽出来 , 处理之后再放回人体的一个过程 。 如果是把血液加入氧气 , 这就是人工肺 , 如果是消除毒性 , 这就是人工肾 。 它本身就包含了平台化的属性 , 也就是我们想做的多器官支持 。
而且这种复杂的医疗器械它的研发周期很长 , 从立项到预期到上市至少是6到10年 , 如果等到第一个产品推出来先去验证 , 然后等销量爬坡 , 之后再去想下一步 , 那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 , 需要提前去规划这个需求 , 进而等到爆发期的时候 , 可以实现每一年都有一个产品能上市 。
经观大健康:基于现在的规划 , 对标海外同类型公司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吗?
杨韶延:有一些方面我们肯定是有优势的 , 但我觉得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 。 因为高精度器械行业里 , 海外的代工厂或者供应链相比于国内来说还是成熟不少 , 良品率很高 , 所以做起来会比较容易 。
我们在搞供应链的时候就遇到很多的困难 , 加工没有办法达到我们的标准 , 或者说他们做10个才有1个达到我们的标准 。 供应商沟通的成本也很高 , 而且很难训练供应商 , 我们也不是一次下几百万台的大订单 , 供应商不一定愿意配合我们去调整 。
举个小例子 , 我们当时想在柔性电路板上实现一个功能需要一种切割工艺 , 整个过程就像切草莓蛋糕 , 一刀切下去 , 草莓要变成一半 , 蛋糕也要被切开 。 一旦草莓歪掉 , 或者下面蛋糕滑了 , 就算失败 。 光这件事情就花了半年 , 还是找到很好的厂商才把工艺落地 , 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得多 。 现在产品进了临床 , 整个供应链算是搭起来了 , 但要大规模稳定地工厂化生产 , 我们还需要接着努力 。
经观大健康:之前提到融资环境在这两年发生了挺大变化 , 原因是什么?
杨韶延:我觉得是注意力转移之后的结果 。 因为早期的时候 , 尤其最近10年 , 整个赛道还是集中在结构性心脏病这一方面 。 从启明医疗、沛嘉医疗 , 加上后面很多玩家都在做瓣膜产品 。 但这一波过去之后 , 投资人会感觉好像没什么项目好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