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寒夜客来茶当酒”冬日饮茶的那些讲究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 “不时不食”一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 。 这四个字 , 一言蔽之美食与时令的紧密关系 。 而对于茶文化而言 , 依时而饮 , 也有许多讲究 。 中医认为:“时届寒冬 , 万物生机闭藏 , 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 , 养生之道 , 贵乎御寒保暖” 。 因此 , 冬日饮茶贵在一个“暖”字 。 不仅茶叶要以温养为主 , 人们在饮茶仪式上也力求营造温暖的氛围 。
非遗 | “寒夜客来茶当酒”冬日饮茶的那些讲究
文章图片
煎雪煮茶:古人的诗意暖冬
“中宵茶鼎沸时惊 , 正是寒窗竹雪明 。 ”记录下唐代诗人司空图在冬日煮茶的风雅情景 。 不过煮茶并不是从唐朝才开始 , 煮茶始于西汉 。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浑而烹之” , 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 。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 , 一般是在鼎、釜中煮茶 , 用食碗饮茶 。 唐初 , 出现了文人饮茶 , 还形成了茶文化 。 及至陆羽的《茶经》问世 ,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逐渐达到鼎盛 。
非遗 | “寒夜客来茶当酒”冬日饮茶的那些讲究
文章图片
如何煮茶一壶好茶 , 据《茶经》里的记载 , 要先使用木炭烤茶饼 , 升炉、炙茶 , 然后将烤炙过的茶团敲碎、碾磨 , 用纸袋封好 , 藏于金龟之中 , 其后才是煮水 。 听到釜中的水微微沸的声音 , 再投入茶末 。 “其沸 , 如鱼目 , 微有声 , 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 为二沸;腾波鼓浪 , 为三沸 。 已上水老 , 不可食也 。 ”这就是说煮茶“三沸”恰到好处 , 煮过了 , 茶味就不佳了 。
非遗 | “寒夜客来茶当酒”冬日饮茶的那些讲究
文章图片
苏轼是煮茶的行家 , 他在《试院煎茶》中有“蟹眼已过鱼眼生 , 飕飕欲作松风鸣 。 蒙茸出磨细珠落 , 眩转绕瓯飞雪轻”的诗句 , 对煮茶用水的温度、发出的声音、研磨茶团时茶叶的形态以及茶汤在茶盏中旋转的样子 , 都做了形象描述 。 南宋诗人陆游 , 在隐居的生活里 , 同样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风雅 。 “落日疏林数点鸦 , 青山阙处是吾家 。 归来何事添幽致 , 小灶灯前自煮茶 。 ”几只寒鸦徘徊在黄昏时候的疏林外 , 青山脚下就是隐居的家 。 回家最有趣味的事儿是什么呢?当然是煮上一壶茶热气腾腾的香茶 。
非遗 | “寒夜客来茶当酒”冬日饮茶的那些讲究
文章图片
煮茶用的水有多种 , 陆羽在《茶经》中把自然界的水分为三个类型: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 此外还有“雪水” 。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 轻、甘乃水之自然 , 独为难得 。 ”但一般说来 , 饮茶用水多以前三种水为常见 , 雪水则不多见 。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 提到煮茶用梅花花瓣上的雪水 。 给冬日品茶增添了更多浪漫与诗意 。 不过这用“雪水”煮茶并非曹公“杜撰”的罕事 。 古人用“雨”“雪”煮茶 , 早有例子 。
非遗 | “寒夜客来茶当酒”冬日饮茶的那些讲究
文章图片
唐人陆龟蒙在《煮茶》诗中就有“闲来松间坐 , 看煮松上雪”之句 。 宋朝苏轼在《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前“叙”中也说过:“梦文以雪水煮小团茶” 。 陆游的《雪后煎茶》诗说:“雪液清甘涨井泉 , 自携茶灶就烹煎 。 一毫无复关心事 , 不枉人间住百年 。 ”诗人一边欣赏雪景 , 一边烹雪煎茶 。 无暇至纯的雪水 , 以柴薪烧化 , 茶味清冽 , 让人抛却尘俗 , 只余缕缕茗香在天地间 。
冬日围炉:现代人的惬意闲情
近两年 , 一种颇具仪式感的饮茶方式在社交网络流行开来 , 那就是“围炉煮茶” 。 烧的正旺的红泥小火炉、满装茶叶的粗陶小罐、烤网上各色干果与水果 , 邀上三两好友围坐整个下午 , 这就是现代人的“冬日茶饮仪式” 。 很难说现代人的“围炉煮茶”不是脱胎于古代人的煮茶习惯 , 不过从数据看来 , 围炉煮茶的确是火了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