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文章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同 , 每进腊月总能看见卖麻糖的小贩 , 他们肩上挑着担子 , 担子两端各系一个大竹篾 , 竹篾上盖着簸箕 。 这番模样 , 足以吸引所有孩子的眼球 , 因为簸箕里有美味的麻糖 。
小贩慢悠悠地走着 , 左手持一个形状弯曲如U形、一端刀口扁平 , 磨得锋利的凿子 , 右手捏着小锤 , 边走边吆喝:“卖麻糖 , 卖麻糖……”伴随着吆喝声 , 还有“叮叮当”的声响 , 很有节奏感 。 正因如此 , 麻糖又被称作“叮叮糖” 。
那时候的麻糖 , 是一种用玉米芽、麦芽发酵熬制而成的糖 , 颜色白中带黄 , 如果制作得足够好 , 也有白如雪的 。
当听见“叮叮当”的声响 , 大家就知道卖麻糖的来了 。 许多人就会围上去 , 大多数是孩子 。 “我买两分钱的!”“我买五分钱的!”小贩不慌不忙地放下担子 , 嘴里说着:“不急不急 , 慢慢来 , 都有的!”然后打开簸箕 , 拿出小钉锤和弯头凿子 , 将凿子的刃口放在大块的麻糖上 , 右手用小钉锤有规律地敲击凿子的弯曲处 , 用力短促而均匀 , 麻糖便随着敲击慢慢分离 。 再如法炮制 , 将敲下来的麻糖分成拇指般的小块 , 用纸包起来 , 过秤、收钱 。 遇上熟客 , 小贩即使给足了斤两 , 也会再随手相送一小块 , 算是“优惠酬宾” 。
当年麻糖的种类颇多 , 形状也不一 。 其中“黑麻糖”(实际是棕黄色) , 也叫作“饧” , 小孩儿叫“糖饧”或“饧棒儿” , 是用小米熬去渣 , 制成糖稀 , 再熬至变稠发硬 , 即成“米饧”或者也叫“糖饧” , 一般是拉成指头粗的圆棒 , 切成一节一节的 。 有时拉成扁条 , 内灌赤糖心儿 , 则叫“灌心儿”麻糖 。 将饧趁热蘸上莜面反复抻拉 , 直至洁白 , 即为“白麻糖” , 甘甜、酥脆 。 根据拉成的形状 , 分为“栈板”麻糖、“圪棒儿”麻糖和“坨子”麻糖 。 有的糖坊将麻糖擀碎、上糖、加玫瑰、再加青红丝 , 便制作成了较为高级的“灌馅”麻糖 。
当年 , 大同城中制麻糖最出名的要数云路街的刘糖坊 , 听说糖坊常年雇工就有20多人 , 赶在腊月前夕又临时增雇帮工十余人 , 伙计多是青壮年 , 踩压拉制的麻糖胚子劲道有弹性 , 成品一看就经过了千拉百踩 。 现如今 , 不仅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前后能吃到麻糖 , 平时超市也有销售 , 街面上也能偶遇到小贩叫卖 , 但那品种和味道跟过去的比 , 总觉得少点啥 , 也许是因为我们如今的生活比麻糖还甜吧 。
【腊月里的麻糖】刘印军(大同)
- 农田里的“现代范”
- 体内水分充足的人更健康
- 冲上热搜的“脑雾”多久能好?该如何治?
- 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是身体在保护你,那么具体它都做了些什么呢?
- 13岁黄多多太美了,戴墨镜和不戴墨镜的时候气质完全不同
- 医生|西医无法企及的高度——《小青龙汤》
- 脾胃“虚弱”怎么办?平时坚持“3多”,可能“脾虚”离你远远的
- 1月下旬,心愿达成,喜极而泣,纠纠缠缠,分分合合的生肖
- 李白最著名的六句古诗,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 有些猫咪闻臭脚干呕,而有些猫咪却痴迷脚臭的气味,你知道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