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轻人中风了


每天晚上 , 魏娜都会听到右耳边传来噗噗的声音 , 像心跳一样 , 一下一下 , 不紧不慢 。
发出声音的地方 , 是她大脑额叶右侧的一个动静脉畸形团 。 正常情况下 , 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 , 中间会通过很多毛细血管稀释压力 , 但魏娜缺少那些毛细血管 , 动脉血直接涌向静脉 , 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
噗噗声 , 是血液一次次撞击血管壁 , 每一次 , 都有可能造成脑出血 。
魏娜大脑里有两个畸形团 , 另一个偏小的 , 在她右丘脑背侧 , 去年年初发生过一次破裂 。
25岁的魏娜 , 确诊中风两年 。
“已经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再想了”
中风即脑卒中 , 包括脑梗(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出血性脑卒中) , 说得通俗些 , 就是脑血管由于各种原因破损或阻塞 , 使得血液不能正常流通 。 目前 , 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排位死亡原因 , 也是成年人残疾的首位病因 。 一般情况下 , 脑卒中主要发病于老年人 。
令人遗憾的是 , 魏娜遭遇了小概率事件 。 她要面对的不仅是身体的病痛 , 还有突然转向的生活 。 不少和她遭遇相似的年轻人 , 需要和老年人躺在同一间病房里 , 日常里的禁忌事项比待做事项更多 。
一到天亮 , 魏娜睁开眼睛 , 脑中那个畸形团就会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宣示存在 。 它影响这个姑娘的视力 , 造成偏盲 。 在她的视野里 , 左下角总是一片漆黑 。
魏娜学校门口有几个石墩子 , 正好在那片“漆黑”里 , 她常常在这里摔倒 。 不到一个月前 , 她摔得鞋子脱落、手机掉出口袋、浑身淤青 。
魏娜不得不更加小心 。 人行道上的路障、绿化带里的灌木、教室左侧的桌椅、从左边窜出来的小动物……它们都暗藏危险 。
中风后 , 她被家人叮嘱 , 认识新的男生 , “不要跟别人说你有先天性的这个东西” 。 但这与她的爱情观不符 。
在朋友圈里 , 魏娜过着美好的生活 。 她去西安拍古装写真 , 在6月的海边晒太阳 , 到体育场看足球比赛 , 去酒吧赴闺蜜的约 , 观察乌龟叠罗汉 。 在确诊中风后 , 她辗转各大医院寻医问药 , 每个月也要更新不少于3条朋友圈 , 把身体的异样小心藏起来 。
有一天 , 她在社交网络刷到一条年轻人因压力跳桥的视频 , 就在评论区回复:“我24岁 , 脑出血了 , 哈哈哈 。 ”
这条评论很快火了 , 点赞量过千 , 很多人点进魏娜的主页 , 看到她之前发的舞蹈视频 , 便发来攻击性的文字:“她就是为了博流量”“她明明就是想火 , 你看她还在那跳舞呢”“你怎么扭得那么开心”“你脑出血了 , 你怎么还不死”……“我偏不” , 魏娜想 , 难道一定要每天都哭吗 , 脑出血应该是什么样子 , 我是一个年轻人 , 我不要这样 。
根据医生的建议 , 为了避免血压升高或血管收缩 , 她不能提重物 , 不能挨冻 , 不能熬夜 , 不能剧烈运动 , 最好也不要跳舞 。 但魏娜还是继续跳舞 , 她担心以后没机会再做这些事 。 中风前 , 她还在学车 , 后来不得不退了科目二的报名费 。
徐萱也有很多遗憾 , 但比起魏娜 , 她幸运一些 , 脑卒中留下的后遗症 , 是左半边身体经常酸痛 。
然而这种酸痛持续、隐秘、没有尽头 , “好像总是很累” 。 以前忙碌一天睡一觉就恢复了 , 但现在似乎“永远恢复不了” 。
去年1月 , 徐萱因为先天“卵圆孔未闭”突发脑梗 。 其实 , 卵圆孔未闭是成年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 , 正常人群中大约每四个人就有一个 , 一般不影响健康 。 但同时 , 大约每100位卵圆孔未闭患者中会有一个突发脑梗 , 徐萱就是这百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