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生活从古早味开始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泉州生活从古早味开始
文章图片
泉州热闹的街头
王惠兵
刺桐花开 , 南音声起 。 新年伊始 , 静谧一夜的泉州古城又“动”了起来 。
“天还没亮就去进货 , 五点多就在市场准备了 。 ”鲤城区天后路南菜市场蔬菜摊的摊主张兰雪难掩兴奋 , “每天来买菜的还是往常那些熟悉的街坊们 , 太亲切了 。 ”
一会儿 ,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渐渐熄灭 , 不远处天色慢慢从灰白变成鱼肚白 , 城市重启了 , 美好的一天如约而至 。
“炸菜粿来一个”“面线糊加醋肉”“酸菜面不要辣”……夹杂着“古早味”的乡音里 , 菜摊、肉摊、水丸摊、干货摊等店面相继开门的同时 , 各类早餐店里头已坐满了餐客 。 其中 , 尤属面线糊最是诱人 , 最有食客 。
七点整 , 退休十来年的老教师吴正友 , 准时站在了泉州西街尾一家开了20来年的小吃店里 , “老样式”点上了一碗清水面线糊 , 在忙碌的点菜声里 , 自个儿往碗里加了半根油条、三两块醋肉、一大块炸豆腐 , 与周边几人拼着桌 , 悠闲地吃起来 。
“哎呦 , 好烫 。 ”火急火燎端着面线糊吃起来的小孩 , 则被烫得直吐舌头 , 让打着面线糊的阿姨见了 , 免不得喊一句 , “慢点儿 , 还很烫呢 。 ”
人间烟火气 , 最抚凡人心 。 在泉州 , 常常一碗面线糊 , 就能唤醒一天 。
与此同时 , 有别于热气腾腾的西街烟火味儿 , 老地标钟楼上的时钟滴滴答答地不停运转 , 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樱花竞相绽放 , 还有沉淀在红砖屋厝的象峰巷中 , 一眼千年的东塔 。
望着望着 , 不经意间 , 便挤进了主干道的人群里 , 或见拜佛 , 或见观景 , 匆匆而过 , 热闹非常 。 而越是随人流前行 , 耳畔的嘈杂越是多起来 , 来往的行人也是多起来 , 一下子从象峰巷的起点 , 走到紫云屏 , 拐入了宋元时期的船舶巷 。
此刻 , 悠然如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 不到500米宁静幽深的小巷 , 哪怕是疫情过后 , 仍是一谙泉州千年的烟火气 。 小路两旁满是游人 , 聚集在各色各式的店面前 , 有艺术作坊 , 有泉州人家纯粹的美食 , 还有来自各地的手工产品……
“这个兔子花灯 , 连同那古香古色的漆篮 , 我们都要了 。 ”“您再给我们便宜一点 , 您看我们一次性买了不少东西呢 。 ”戴着草帽 , 骑着小黄车的年轻游客情侣 , 看中了不少喜爱的手工艺品 , 一个劲儿缠着老板打折 。 最终 , 好客的店家 , 笑呵呵地全给打了折 。
岁月的印记雕刻在红墙的斑驳和老屋的幽深里 , 现代的气息则挂在满墙盛开的绿植和墙角努力生长的浓荫中 。 日落时分 , 走过“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 , 不由得想起“半边古老半边洋”的泉州 。
“从前车马慢 , 一生只够爱一人 。 ”迎着斑驳红墙上的一句不起眼的话语 , 走进了泉州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觅鲤文创园 。
600多年前 , 明太祖朱元璋设下了锦衣卫掌管刑狱 , 而锦衣卫下又设了“南北镇抚司” 。 当年泉州镇抚司的一个府第 , 设于中山中路的一条巷中 , 这条巷子也就被称为“镇抚巷” 。
曾几何时 , 镇抚巷被称作“学生街” 。 每每夜晚一到 , 物美价廉的服饰、小商品、小吃摊就满满当当地填进了巷中 , 都是学生时代的最爱 。
如今 , 在整条小巷中 , 商业与古朴共存 , 已然是深夜泉州的新地标 。 其中 , 以特色休闲、旅游为主 , 集艺术空间、文创市集、特色民宿、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觅鲤文创园 , 是由沉寂30载的废弃工厂改造 , 最为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