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哥与阿细,从对头变兄弟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两个基层人物的命运变迁映射出福建森林管护制度的时代变革
福哥与阿细 , 从对头变兄弟
福哥与阿细,从对头变兄弟
文章图片
福哥陈婕摄
福哥与阿细,从对头变兄弟
文章图片
阿细陈婕摄
福哥与阿细,从对头变兄弟
文章图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护林员在雪中巡山 。 黄海摄
“猫和老鼠”
今年55岁的赖细雄 , 老家在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溪柄村 , 村民们都习惯称呼他“阿细” 。
溪柄村有一座容量10万立方米的水库 , 库区四周群山环抱 。 这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 ,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不通公路、不通电 。 村民“运输靠肩挑 , 照明靠松木” , 每月去镇上赶集 , 得走10多公里山路 。
村里4万多亩原始森林 , 成为溪柄人改变命运的筹码 。
1979年 , 溪柄村和适中镇中心村签订“以木换路”协议(从溪柄村去镇政府要经过中心村 , 双方协议由中心村出钱修路);1985年 , 又与适中电业公司签订“以木换电”协议 。 由此 , 溪柄村才通了公路、通了电 。
基础设施改善了 , 但贫困的鸿沟依然难以逾越 。 随着木材加工业、煤矿业的兴起 , 村民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天然林 。
“全村耕地只有200多亩 , 那个年代没什么外出打工的机会 , 只能靠山吃山 。 ”1981年 , 在镇里上了一年初中后 , 阿细回到溪柄 , 跟着村民一起上山砍木头 。
当时 , 油锯还不普及 , 砍木头全靠斧头和手工锯 。 阿细一天能砍1立方米多的木头 。 到了晚上 , 四个人一起抬下山 , 偷偷卖给山下的木材加工厂 , 或卖给私人煤窑作矿柱 。 一天下来 , 阿细能赚一两百元 。
1995年 , 看到砍木头的人越来越多 , 他索性添置了一辆12马力的农用车 , 专职帮人拉木头 。 盗伐最猖獗的时候 , 光溪柄村就有10多辆这样的农用车 。
搞木材运输的那几年 , 阿细不时会被森林公安逮个正着 。 “一车3立方米的木头 , 要罚1000元 , 还要扣押车辆 。 ”他记得有一次 , 自己偷偷潜入镇里的林业派出所 , 开走了被扣的农用车 , 此后四处藏匿 , 整整两个月不敢出门 。
无处不在的林业巡护员 , 也让盗伐者们胆战心惊 。 被村民们尊称为“福哥”的林金福 , 就是一名林业巡护员 。
今年64岁的福哥 , 老家在新罗区白沙镇白沙村 。 1977年 , 他高中毕业 , 加入当时白沙公社农田基本建设规划队 , 8年后调入公社林业站 , 不仅要管造林、抚育、采伐 , 还要负责片区森林巡护 。
那个年代 , 农村还没有专职的护林员 。 尽管每个村都设置了“八大员”——林业员是其中一员 , 但林业员往往由村干部兼任 。 在实际工作中 , 巡山护林的差事主要落到林业站巡护员身上 。 当时 , 全白沙有19名巡护员 。
在盗伐成风的年代 , 巡护员每天都要和盗伐者斗智斗勇 。 用福哥的话说 , 那是一场“猫和老鼠”大作战 。
某个深冬里的一天 , 福哥接到群众举报 , 称当天晚上将有一伙人在内村村火竹坑山场偷运木头 。 循着线索 , 福哥一行人提前进山蹲守 。 从下午5点半起 , 他们便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冒雨守候……
后半夜 , 远处传来拖拉机响声 。 行动!始料未及的是 , 作案者早有防备 , 提前在出山的主路上挖了一条深沟 , 林业站的皮卡车深陷其中 , 动弹不得 。 作案者则抄小路下山 。 所幸 , 与巡护员们打配合的森林公安分头行动 , 最终截住了6辆非法运输车 。
盗伐者的狡猾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