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哥与阿细,从对头变兄弟( 三 )


“最大的变化是责任重了 , 管理严了 。 ”阿细说 , “每个驻村护林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区 , 火险期每月巡山不少于15天 , 非火险期不少于10天 , 每天要打卡签到 。 ”
当时 , 福建广大林区盗砍乱伐的风气已得到扭转 。
“一方面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 林农有了更多务工增收渠道 , 林木不再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 , 2003年后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省推进 , 分山到户后 , 林农保护私产的积极性高涨 , 开始把山当田耕 , 把树当菜种 。 ”福哥亲历过林改 , 曾负责白沙镇吕洋村、珍坑村、苏一田村等3个村共3.8万亩集体分山确权工作 , 协助发放了376本林权证 。
乱砍树的少了之后 , 野外违规用火、违法占用林地、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等乱象 , 成为护林员防范的新重点 。
“以前是我跟护林员斗智斗勇 , 现在反过来了 , 我要跟违法违规者讲道理、拼耐性 。 ”阿细说 。
有一次 , 他在巡山中遇到一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在山脚下焚烧秋收后田里的稻草 , 当即上前阻止 。 老太太非但不听 , 反倒来了句:“你自己以前不是也天天砍木头吗?”这话让阿细臊得慌 。 但山火隐患又不能不管 , 无奈之下 , 他只能蹲在一旁守着 , 防止火堆引燃周边林木 。 半个小时后 , 确定了火源已彻底熄灭后 , 阿细才放心离去 。
走向市场
2022年3月 , 阿细和福哥同时通过应聘 , 加入福建雪品集团有限公司 , 成为同一“战壕”里的兄弟 。 而他们干的还是老本行——巡山护林 。
两位资深护林员身份转变的背后 , 是福建护林员队伍开始走向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
而这依然源于提升森林管护效率之需 。
最初 , 福建护林员的管护对象仅限于生态公益林 。 2016年 , 福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 那时起 , 全省3000多万亩天然商品林也像生态公益林一样 , 纳入管护范围 。 管护工资 , 从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金中提取 , 补助标准(除竹林外)为每亩23元 , 提取比例普遍为20% 。
2021年 , 福建全面推行林长制 。 这项制度的关键一招 , 便是将全省1.3亿亩森林划分成1.9万个网格 , 并全部配齐护林员 , 实现全覆盖监管 。 这也就意味着 , 6000多万亩人工商品林从此也纳入了护林员管护范围 , 但相关配套资金并未跟上 。
资金池还是那么大 , 护林员数量还是那么多 , 管护面积却多了近一倍 , 怎么才能管得好?
新罗区采取的策略是 , 引入第三方公司 , 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 , 提高管护效率 。 “过去 , 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 一个村管护面积不管是几百亩还是几万亩 , 都是配备一名护林员 。 对护林员的考核管理 , 也不够科学 。 ”新罗区林长服务中心主任陈源锌说 。
通过公开招投标 , 雪品公司成为新罗区第三方巡护团队 , 成立新罗区智慧林业监管中心 , 负责全区300多万亩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 。 曾经的驻站护林员、驻村护林员队伍解散了 。 福哥和阿细通过应聘 , 实现了再就业 。
“中标后 , 新罗区以每年720多万元的价格向我们购买服务 , 比其之前每年950万元的巡护资金节省了不少 。 ”雪品公司负责人沈素珍说 , “与此同时 , 全区护林员数量由330人减少至95人 。 队伍精简了 , 管护效率却提高了 , 一旦有问题 , 护林员都能在巡护中发现并上报 。 ”
护林工作走上市场后 , 阿细的工作状态截然不同了——
一方面 , 管理更严了 。 每天至少巡护6小时 , 每个月出勤不少于26天 , 每次巡护必须携带智能巡护终端 , 并在终端上完成打卡 。 一旦发现盗伐、占用林地等事件 , 要通过终端上报 。 考勤不合格、未及时上报相关事件均要扣分 , 连续3个月排名垫底要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