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 二 )


许童玲也帮爷爷抬过水 。 “一般是爷爷自己挑两桶水 , 我和哥哥或妹妹抬一桶水 , 坡陡路窄 , 水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下滑 , 压得肩膀很痛 。 地面很软 , 鞋子里都是土 , 人也走不快 , 一个来回要二十分钟 。 ”
除了人担的水 , 雨水则是另一个水源 。 黄土高原的雨大多下在晚上 , 刚强兄弟经常在凌晨一两点 , 冒着暴雨出门 , 一件雨衣 , 一个手电筒 , 是他们全部的装备 。 他们用土在树边围上一圈 。 “这样能给树存点水 , 让它们活下来 。 ”许志刚说 , “我们还会通渠引水 , 用来调节水流 , 不然雨水很可能会把树苗冲走 。 ”
荒坡变绿林 , 野生动物也回来了
想要树在黄土高原扎根 , 并不容易 。
兄弟俩头几年种的树 , 活下来的很少 , 树苗不是旱死、被水冲走 , 就是因为水土不服难以成活 。 这也应了当地的一句老话——种活一棵南方的树比养大一个孩子都费劲 。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 , 一个树种不行 , 就换另一种 , 来来回回尝试了五十多种树;树苗的成活率不高 , 就自己育苗 , 保持树木活力 。 兄弟二人种树的场地也从房前屋后拓展到附近的沟坡、荒地和窟圈 。 “下雨的时候 , 种在沟壑里的树会被淤泥淹没 , 只剩一个树梢 。 ”许志刚说起这些依旧有些心痛 。
在一次次尝试中 , 他们种出了经验——山坡上的树不耐旱 , 容易被冲走 。 兄弟二人用死去的树围成格子 , 淤泥在此汇聚成一片平整的土地 , 树种在上面 , 活了 。
“第一次看到种的树活了的时候 , 我非常激动 。 ”许志强说 。 树种得多了 , 兄弟俩发现树要抱团才能活下来 , 树种得越密 , 成活率越高 。 他们狠了狠心 , 把家里的10亩良田换成30亩荒坡 。
挖坑、种树、浇灌、施肥、松土、修剪、育苗 , 都成了他们刻进骨子里的动作 ,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 , 松柏、云杉、棕榈逐渐爬满了山头 , 各种野生动物也开始在林间穿梭 。 50多年的时间 , 他们种树8万余株 , 400亩荒山变成了绿地 。 在他们的带动下 , 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种树大军中的一员 。
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如今 , 70多岁的老人还在种树 。 2022年 , 他们被评选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 获奖后 , 刚强兄弟很开心:“我们的身体还很好 , 还会继续种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