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54年 , 8万余棵树 , 让400亩荒山披上绿装
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
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
文章图片
许志刚和许志强夫妻 。
◆本报见习采访人员任靖
早上四五点起床 , 喝上几口罐罐茶 , 许志刚和许志强就扛着铲子、锄头等工具上山 , 给树松土、除草、修剪枝叶 , 这样的习惯他们坚持了54年 。
74年前 , 这对孪生兄弟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出生 。 他们在黄土高原成长 , 经历过漫天黄土 , 也无数次看到流失的水土冲垮房舍 。
他们意识到树木对这片土地的重要意义 , 并花了54年时间 , 义务种树8万余株 , 让400亩荒山变成了四季常青、绿树成荫的“江南” 。 如今 , 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
只有种树才能治愈这片土地
种树的想法萌芽于50多年前的一次电影放映 。 有一次 , 村里集中放电影 , 刚强兄弟通过屏幕看到了南方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 。 “南方山很绿 , 水很清 , 树很茂密 , 一想到我们这的干山枯岭 , 心里就很难受 。 ”许志强说 。
刚强兄弟所在的张川村地处西北内陆 , 干旱少雨 , 植被稀少 , 土地被厚厚的黄土覆盖 , 走在上面的每一步都像踩在面粉里 , 黄土争先恐后地灌进鞋子 , 和袜子、脚丫来一场亲密接触 。
少有的雨水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 , 但是持续的降雨过程也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厚且松软的黄土在雨水的“加持”下变成了黄泥汤 , 冲毁房屋 , 留下没过膝盖的烂泥 。
雨水冲刷过的地表 , 沟壑纵横 , 像一条条伤疤爬满了整个村的土地 。 而在地下 , 是一个个被称为“窟圈”的暗坑 , 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 。 在目睹家人跌进窟圈差点丧命的场景后 , 许志强胆战心惊:“再这样下去 , 不但家保不住 , 命可能都要丢掉 。 ”
“要固土 , 得种树” , 这成为兄弟二人的共识 。 他们觉得只有种树才能治愈这片土地 。 电影中南方郁郁葱葱的场景也在刺激着他们 。 许志强说:“我们想种一些南方的树种 , 让村里一年四季都有绿意 。 但村里的老人说南方的树种在北方活不了 , 但我们觉得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 我们可以为家乡打造一片江南风光 。 ”
“买树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
种树的第一件事 , 是解决树苗的问题 。
在甘肃 , 最常见的树种是白杨和榆树 , 它们价格低廉且容易生长 。 而刚强兄弟想种的松柏、云杉、棕榈等树都需要从其他地方买 , 一棵树苗要3块钱 , 3块钱在当时能买10斤白面 。
作为两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 刚强兄弟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土地和牲畜 。 收入不多 , 仅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 买树的钱都是牙缝里抠出来的——攒来换油盐的十几个鸡蛋 , 卖了 , 买树;卖马驹用来盖房的700块 , 买树 。
村里没有树 , 他们就挑着担子 , 去六十里外的草滩、九十里外的武山买树 , 他们的足迹遍布临近各县 , 却从未舍得在买树的集市上吃一顿饭 。
树种上之后 , 浇水也成了大问题 。
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 , 水是个稀罕物 。 “那时候吃水都靠村里的一个泉眼 , 水量不大 , 取水的时候要等在泉眼边 , 水出来的时候舀上一瓢 , 一般两三个小时才能装满一桶水 。 ”许志强的孙女许童玲告诉采访人员 。
在那个人吃水都很困难的年代 , 极少有人把水拿去种树 。 为了不影响别人用水 , 刚强兄弟就在夜里担水 , 再把水一桶桶运上山 。 “有一天晚上我从天黑担到了天亮 , 来回挑了8次水 。 ”许志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