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来源:网信郑州)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三年来疫情态势不断变化
科学精准防控策略不断调整
我国为何选择在1月8日?
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
这样的时机是否恰当?
病毒变异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感染?
目前疫情形势到底如何?
吴尊友、梁万年、焦雅辉这样回答→
“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文章图片
病毒变异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感染?
“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文章图片
史迎春:大家都在担心在国际上的奥密克戎BQ系列 , 包括XBB系列的变异株 , 在我们实行“乙类乙管” , 出入境打开以后 , 进入国内会掀起第二轮的感染 , 您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我们也对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流行的新毒株的情况进行了解追踪 , 同时对国内发生的疫情也进行了毒株变异监测 , 特别是从境外回国人员当中也检测到这些毒株 。 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疫情 , 取决于变异的毒株和我们刚刚流行的这些毒株之间 , 在结构上面有多大的相似性 , 或者说变异差异有多大 。 从目前来看 , 因为它的变异也是奥密克戎亚型里面的分支的变异 , 马上造成新一轮传播的这种风险的话 , 应该说不会太大 。
“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文章图片
人口基数大会不会导致病毒变种
“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文章图片
史迎春:还有一种担心是认为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 , 感染的人口基数也大 , 会不会产生新的变种 , 从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病毒序列 , 或者说整个世界的病毒的进程 。
吴尊友:优化防控策略以后 , 本地传播的疫情病例数在有一定的水平和规模的情况下 , 确实存在着新的变异毒株的可能性 , 我们也密切关注 。 所以在“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疫情监测方案当中 , 就专门提到了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监测 , 在现阶段 , 每天都在进行新的毒株的样本收集和测序 , 来对它的变化进行监测 。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 , 我们现在发现的所有毒株 , 都是已经在国际共享平台上分享的毒株 , 也就是说在国外已经报告了 , 或者说主要是从境外流行以后传入中国 ,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国内新出现的变异毒株 。
“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文章图片
为啥疫情通报数字和实际感受差距大?
“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文章图片
史迎春:对于之前疫情通报的数字和自己本身的感受 , 很多公众觉得差距比较大 。 我们国家一直的疫情统计和发布的疫情信息 , 是如何去监测和统计报告的?现在有没有相应的调整?
吴尊友:在武汉疫情控制以后 , 到我们优化防控方案这期间 , 是叫严格管控时期 。 每一起疫情的源头、造成感染的毒株 , 几乎每一个感染者都能够被诊断管理 , 所以我们采取的是一个计数统计 。 现阶段由于防控方案的调整 , 报告病例数和公众感觉的数字 , 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 造成这种差距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不再实行行政区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了 , 除了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以外 , 采取的方法是愿检尽检的方法 , 这样的话检测的人数、报告的人数就有明显的下降 。 第二是疫情的感染者主要以轻症为主 , 多数人还在家庭自我休息调整、进行抗原检测 , 这一部分也没有纳入到传染病报告 , 这就造成了这样的差距 。
为了更好地做好统计工作 , 联防联控机制制定下发了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 , 我们采用了多种统计方法综合运用 , 也能够相对准确评估疫情的发生发展趋势 , 能够对于疫情的发病 , 流行的强度 , 流行的趋势 , 流行的时间做出研判 , 对防控效果作出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