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XBB的新加坡经验:再感染风险高,毒性低,疫苗及抗体药物无效

导语:继抗原和退烧药之后 , 腹泻药物再次出现抢购现象 。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Omicron变体XBB的未知性恐慌 , 对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惧 。 XBB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第一个通过重组而非通过单一突变 , 来增加新冠病毒在人类中适应性的变体 , 可导致更高的传播率和免疫逃逸 。 要了解XBB的毒性、二次感染概率、症状和疫苗效力 , 我们可以看一下已感染的国家经验 。
新加坡:XBB再感染风险高 , 严重程度低 , 主攻呼吸道
2022年8月13日 , XBB在印度被首次发现 , 目前已经传播到70多个国家 , 并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主要流行株 。 通过对主要受XBB影响国家的新增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统计 , 不难发现XBB并未造成感染率和死亡率激增 。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 , 根据提交给GISAID的序列 , XBB的全球患病率为1.3% , 与之前的Omicron相比 , XBB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异 。 然而 , 与其他Omicron亚系相比 , XBB再感染风险较高 。
新冠XBB的新加坡经验:再感染风险高,毒性低,疫苗及抗体药物无效
文章图片
图1世界卫生组织跟踪新冠变体(图源:[1])
新冠XBB的新加坡经验:再感染风险高,毒性低,疫苗及抗体药物无效
文章图片
图2受XBB影响的国家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图源:[1])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消息 , 新加坡的XBB感染峰在2022年11月达到峰值 , 在感染高峰期间测序的本地新冠感染毒株均为Omicron:77%为XBB , 12%为BA.2及其谱系(包括BA.2.75 , 不包括XBB) , 8%为BA.5及其谱系(不包括BQ.1);在严重程度方面 , XBB于2022年10月在新加坡成为超过BA.5的主要亚变体 , 新冠患者的死亡率或重症监护需求没有观察到增加;在二次感染方面 , 11月上报的新增病例中 , 23%的患者为二次感染 。 2022年9月至11月中旬 , 新加坡二次感染的死亡率为每10万例4起 , 低于首次感染的每10万例35起 。 二次感染的重症率每10万例232起 , 低于首次感染的每10万例282起;在感染症状方面 ,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 没有特别提及拉肚子 , 推荐的日常药品主要是退烧药、感冒药和止疼药 。
新冠XBB的新加坡经验:再感染风险高,毒性低,疫苗及抗体药物无效新冠XBB的新加坡经验:再感染风险高,毒性低,疫苗及抗体药物无效
文章图片
图32020年1月-2023年1月 , 新加坡新冠变体病例数据(图源:新加坡卫生部)
XBB系列:迄今为止 , 抵抗力最强的新冠病毒变体
日本最新发表在bioRxiv的一项研究显示 , 正在全球迅速传播的XBB是两种毒株融合的产物:BA.2谱系的BJ.1和BM.1.1.1(BA.2.75的后代) 。 XBB是第一个通过不同变异病毒重组 , 而不是通过单一突变来增加新冠病毒在人类中适应性的变体 。 值得注意的是 , 重组断点位于刺突的受体结合域 , 重组刺突的每个区域都赋予XBB刺突免疫逃避和增强的融合性 , 这可能导致更高的传播率和免疫逃逸 。 体外实验表明 , XBB是迄今为止对BA.2/5突破感染血清抗性最强的变异 , 且比BA.2.75更具融合性 。 但是 , XBB对仓鼠的内在致病性与BA.2.75相当 , 甚至低于BA.2.75 。
新冠XBB的新加坡经验:再感染风险高,毒性低,疫苗及抗体药物无效
文章图片
图4XBB系统进化分析(图源:[2])
01
XBB的超强免疫逃逸能力源于何处?
2021年底出现的Omicron亚变体经历了趋同进化 , 大部分变化发生在刺突蛋白上 。 这种蛋白质位于冠状病毒之外 , 使其能够穿透宿主细胞并引起感染 。 刺突蛋白的一些取代增加了其与ACE2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结合的能力 , 帮助它逃避免疫接种或以前感染产生的抗体 。 传播效率更高的Omicron亚变体是从一个谱系中的单一突变中获得这些取代 , 例如 , 新出现的亚变体BQ.1.1是BA.5的后代 , 但是XBB却与众不同 。 2022年夏季 , XBB在印度附近重组而成 , 这种重组在以往的冠状病毒变异体中是看不到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