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

近期 ,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2022版) 。
该建议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 , 建立了适宜基层的血脂管理方法 , 要点包括: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 , 也是首要降脂干预靶点 。
2、制定降脂方案应首先根据ASCVD风险确定LDL-C目标值 。
在临床实践中 , 应尽早识别ASCVD高危人群 , 启动降脂治疗 。 针对ASCVD风险不同的人群 , 有不同的LDL-C目标值(表3) 。 临床不能以化验单LDL-C参考范围决定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及判断LDL-C是否达标 。
“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
文章图片
3、血脂异常患者必须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
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 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管理的基础措施(表4) 。 无论是否选择调脂药物治疗 , 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
4、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应作为降低LDL-C药物治疗的初始方案 。
他汀类药物是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 , 建议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药(LDL-C降幅25%~50% , 表6) 。
“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
文章图片
5、降脂治疗需长期维持LDL-C达标 , 同时应监测降脂药物安全性 。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 , 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作为中国人群降低LDL-C的首选药物 。 应用他汀类药物后LDL-C水平仍不达标者 , 应考虑联合应用调脂药物 。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调脂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 LDL-C管理流程见图1 。
“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
文章图片
他汀类药物的总体安全性良好 ,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肌肉不良反应等 , 发生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 他汀类药物带来的心血管获益远远大于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 , 需平衡获益和风险后决定治疗策略 。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 需减量或停药 , 勿轻易判定为“他汀不耐受”;如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 不建议轻易停药 , 应继续用药、密切观察(图2) 。
“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
文章图片
6、甘油三酯(TG)轻中度升高主要与ASCVD风险增加有关 , 仍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TG重度升高(≥5.6mmol/L)者可首选贝特类药物 , 以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 。
生活方式调整是降TG治疗的基石 , TG重度升高者通常需要药物治疗 , 必要时联合用药 , 可用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处方级鱼油制剂(图3) 。
“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
文章图片
“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病关键致病因素!基层血脂管理专家建议】7、应定期随访LDL-C是否达标 , 并监测降脂治疗安全性 。
结合个体的临床情况 , 早期检出LDL-C不达标个体 , 予以规范化血脂管理、定期随访是否达标并监测降脂治疗安全性 , 是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 。 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ASCVD患者应重点关注LDL-C达标情况 。
血脂管理(生活方式管理及必要时调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 , 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获益 。
8、七类患者需要转诊
(1)两次检测LDL-C均≥4.9mmol/L , 需排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评估心血管受累情况;
(2)TG重度升高且经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后TG仍≥5.6mmol/L者 , 尤其伴既往胰腺炎病史者;
(3)调脂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肌痛伴肌酸激酶≥正常值上限的10倍、血红蛋白尿等疑似他汀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