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满负荷运转下的坚守与奔跑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全员满负荷运转下的坚守与奔跑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战“疫”纪实
全员满负荷运转下的坚守与奔跑
文章图片
全员满负荷运转下的坚守与奔跑
文章图片
医生在神经内科医生办公室内会诊 。 赵修敏在查房 。
“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是有损伤的 , 它会引起凝血机制障碍 , 造成高凝状态 , 对血管壁血管内膜造成损害 , 从而引起脑血管病 。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修敏告诉采访人员 , 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 , 今年加上新冠疫情影响 , 目前脑血管病患者也出现激增 。
特殊时期 , 省立三院神经内科围绕“保健康防重症”这个目标 , 配合全院“一盘棋”的统筹调度 , 把抢救危重患者放到第一位 , 科内全体医护人员满负荷运转 , 无数次在“死神”手中挽救回生命 。
争分夺秒负重前行在生死线救下垂危生命
“脑卒中患者出现症状后 , 要在4.5-6小时内溶栓 , 取栓要越快越好 , ”赵修敏说 , “一旦发生梗塞 , 大血管病变后遗症最少是偏瘫 , 也有可能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 所以来的患者我们必须尽快治疗 , 不能耽误一点儿时间 。 ”
在省立三院神经内科 , 全体医生、护士都知道 , “时间就是大脑 , 时间就是生命” 。
“前段时间 , 有位70多岁的老人 , 到急诊时已经出现了神志不清 , 左侧偏瘫 , 需要马上进行手术 , ”赵修敏说 , “当时我们医生非常紧缺 , 两位神经介入医生还在发烧 , 但我还是给他们打了电话 。 ”
科室副主任刘磊和卒中中心副主任朱百科接到赵修敏的电话后 , 马上从家里赶到医院 。 “当时10多分钟就到医院了 , 因为急诊卒中中心值班医生已经做了术前谈话等工作 , 我准备了10分钟就上台手术了 , ”刘磊说 , “虽然在家时发烧到39℃ , 但站在手术台上人是清醒的 , 手术很顺利 。 ”
刘磊和朱百科做的这台手术叫取栓手术 , 即用一根导丝和取栓支架 , 从血管中将血栓取出 , 这也是介入手术中难度最大的一类手术 。 因为手术需要在高辐射的影像设备帮助下进行 , 医生进入手术室后,必须穿上重达近20斤的铅衣,手术过程要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 有时一台手术下来需要两三个小时 , 脱下铅衣时已是汗流浃背 。
“这台手术做了近2个小时 , 做完后 , 感觉一下子没了力气 , ”刘磊说 , “按照惯例 , 做完手术医生应该把患者送回病房 , 但当时真是没有一丝力气了 , 就打电话让同事来手术室帮忙接回了这位患者 。 ”
经过些许休息 , 刘磊也返回科室病房 , 迎接他的是当天的夜班工作 , 他打起精神重整旗鼓 , 再次投入到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
医护带病上岗携手撑过最艰难时期
响应全院“一盘棋”的统筹调度 , 把救治危重症患者放在第一位 。 近期 , 神经内科及时调整了收治患者的方式 , 一方面继续接收神经内科的患者 , 另一方面接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 “按病情程度接收 , 把急危重症放在第一位 , ”赵修敏说 , “科室由50张病床加到了55张 , 全是满床状态 , 其中一级护理的达40多个 , 重症近20个 。 ”
由于危重患者比例高 , 抢救患者的次数也多起来 , “一个夜班里不出现抢救患者的情况不多见 , ”赵修敏说 , “急诊送过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 ”
神经内科病房里24小时不间断收治患者的同时 , 科室的门诊量也接连创新高 。 “神经内科每个门诊的门诊量现在每天都能超过50个 , 最多的时候达到90个 。 ”赵修敏说 , “在坐诊前喝一口水 , 一直到看完所有的患者后 , 才有机会再喝水 。 ”对于门诊患者 , 赵修敏说 , “因为现在以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为第一要务 , 对于一些择期患者 , 我们要反复告诉他回家后需注意哪些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