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声“奥密克戎大人”,病毒就能远离?

叫声“奥密克戎大人”,病毒就能远离?
文章图片
迷信的本质是对结果的控制感 , 即便这种控制是虚假的 , 它仍然安慰到了迷信的人们 。
——————————
最近 ,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感染人数飙升 , “你阳了吗?”已成为大家聊天的开场白 , 今天还夸下海口“我身体这么好肯定是‘阳敌’”的人 , 第二天就可能高烧 , “刀片嗓”“水泥鼻”“浑身疼” 。
现在还没有被感染的人 , 戏称自己正在“逐梦决赛圈” , 不过这些人在网上“嘚瑟”时 , 却收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评论:“‘奥密克戎大人’ , 您看他!”“‘奥密克戎大人’ , 阴性中国人在那边滴干活 , 您跟我走 。 ”“尊敬的‘奥密克戎大人’ , 我完全地尊敬您、爱戴您 , 对您抱着崇高的敬畏之心 , 完全臣服于您……”
这些评论看得人满头问号:怎么回事 , 这些人烧糊涂了吗 , 怎么还认“毒”作父了?
迷信 , 古今中外都逃不开
看到这些迷惑评论 ,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 , 古人在大旱之年 , 跪地向“龙王”“雨神”祷告的场景 。 而那些不相信这些的人 , 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 甚至还会被推去当祭品 。
当然了 , 无论是自然灾害 , 还是病毒感染 , 都是相对偶然的事件 , 和有没有向“龙王”“雨神”“奥密克戎大人”祈祷无关 , 自然不是发发评论就能控制、避免的 。 而人们这种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偶然事件结果的心理 , 就是“迷信” 。
迷信心理 , 古今中外的人大都逃不开 。 即便是已积累了一定知识的大学生 , 不会信“要尊敬‘奥密克戎大人’”这种话 , 也仍然会转发锦鲤、孔子、文曲星 , 来保佑自己通过考试 。 国外的宗教信仰者不认识孔子和文曲星 , 但他们会把各种各样的好事 , 都归因于神的祝福 。
甚至 , 连动物都会有“迷信” 。 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研究鸽子的行为规律时 , 就曾给鸽子不定期投喂食物 , 有的食物恰好出现在鸽子“舞蹈”之后 , 给了鸽子特异性的强化 , 于是鸽子就“误以为”是自己的舞蹈带来了食物 , 从而在每次肚子饿的时候就开始跳舞 。
疫情中的迷信 , 怎么来的?
与鸽子迷信是希望能收获食物类似 , 古人坚持跪拜“龙王”“雨神” , 也是因为曾在跪拜后老天真的会开始下雨 。 那新冠疫情中 , 人们迷信“奥密克戎大人” , 又有什么道理呢?
虽然认“毒”作父不可取 , 但这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 也许会有一些歪打正着 。 奥密克戎的传播性强 , 又有潜伏期 , 所以那些嘚瑟、不认真做防护的人 , 其实可能已经被感染了而不自知 。 症状显现之后 , 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因为疏忽 , 而是归因于对“奥密克戎大人”不敬了 。 而那些一直小心翼翼、“尊敬‘奥密克戎大人’”的人 , 因为防护做得好或者远离人群 , 所以就更晚被感染 , 甚至到现在都没被感染过 。 一来二去 , 网上就流传起了“奥密克戎专治嘚瑟、嘴硬”之类的说法 , 进而演变成了对“奥密克戎大人”的迷信 。
迷信一旦形成 , 就不容易消失 。 斯金纳提出 , 间歇强化的强化力量 , 其实是最强的 , 以间歇强化形成的行为往往很难消失 。 所以 , 即便越来越多的反例证明 , 尊不尊敬“奥密克戎大人”与感不感染没有必然联系 , 迷信的人们仍然“宁可信其有” 。
并且 , 迷信之所以能维持下去 , 说明它对人还是起到了一点作用的 。 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表明 , 越是不确定的情境、带来压力的情境 , 人们越容易迷信 。 这是因为 , 人们总是渴望控制事件的结果 , 这可以算得上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了 。 而迷信的本质是对结果的控制感 , 即便这种控制是虚假的 , 它仍然安慰了迷信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