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康”后失眠、焦虑、恐慌…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能做些什么?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采访人员周林怡通讯员李文芳李彬
“回归正常”的拐点已经到来 。
随着全国各地防控措施逐渐松绑 , 曾经的“隔离”和“封控”逐渐淡出生活 , “行程码”“场所码”已经成为历史 。 作为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 新冠疫情不仅会带来身体的病痛 , 随之而来的负性情绪更像是看不见的隐形伤痕 , 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心理健康 。
2022年6月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精神心理健康报告显示 ,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 , 全球增加了近5000多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000多万焦虑障碍患者 。
近日 , 随着感染“过峰” , 不少人从“恐阳症”“幻阳症”转为“阳康”后的疾病焦虑等心理问题 。 为此 , 浙江多所医院开设“阳康”门诊 , 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 , 帮助新冠患者适应疫情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 。
那么 , 疫情后出现负面情绪如何进行自我调适?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又能做些什么?采访人员走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心理门诊 , 与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进行对话 。
“阳康”后失眠、焦虑、恐慌…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能做些什么?
文章图片
浙大邵逸夫医院“阳康”心理门诊 。 受访者供图
心理门诊患者明显增多
11日下午 ,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 64岁的张萍(化名)来到抑郁障碍科主任谭忠林的诊室 , 焦躁地陈述着自己的情况 。
“心窝口一直火辣辣的 , 疫情后状况加重了”“难受得顶不住”……就诊过程中 , 张萍反复指戳着胸口部位 , 脸上因为情绪激动而微微泛红 。
“这一周睡觉怎么样?”“吃饭有味道吗?”谭忠林一边通过简短清晰的提问来引导张萍更客观、精准地讲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一边对她在疫情前的饮食作息、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估 。
在张萍断断续续的讲述中 , 一个家庭中的“照护者”形象被还原出来 。 日常生活中 , 张萍似乎总是“被忽略” 。 她承担着做饭、家务等工作 , 而最近家中成员接连“中招”、婆婆的离世打破了本就脆弱的“平衡” 。 “没有人同情我 。 ”张萍沮丧地说 。
经过病情分析 , 谭忠林诊断张萍患有重度抑郁症 , 需要住院治疗 。 谭忠林分析 , 对于像张萍这样本就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疾病的患者来说 , 疫情下的种种不确定性像是“最后一根稻草” , “包括具有强迫、焦虑、敏感等个性特征的人 , 疫情带来的生活变化可能会对他们的情绪带来困扰和波动 , 从而诱发疾病症状 。 ”
“阳康”后失眠、焦虑、恐慌…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能做些什么?
文章图片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科主任谭忠林在门诊坐诊 。
而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的“阳康”心理门诊 , 前来就诊的许多患者主要因为出现焦虑症状 , 其中多位是急性焦虑发作 。 对于他们而言 , 面对突然变动的现实情况往往缺少成熟的心理应对机制 , 有时思维像是突然走进一条“死胡同” 。
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张磊向采访人员介绍 , 近期来就诊的一位年轻患者就是一个典型 。 在感染新冠后 , 看到网络上有“阳康”后心肌炎猝死的新闻 , 他就会特别紧张 , 害怕自己也会患上心肌炎 , 晚上睡觉前总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 “这说明他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超出了正常范围 。 ”
针对这一部分患者 , 该门诊给出的对策是 , 现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 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唐劲松表示 , “和一般的心理门诊不同 , 我们除了对患者进行评估和诊断 , 还会当场进行心理辅导 , 鼓励合理宣泄情绪 , 学习放松训练方法 , 通常是20~40分钟 。 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能够帮助患者意识到自身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 有利于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 ”据悉 , 自“阳康”门诊开设以来 , 已有不少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好转或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