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2022年肠易激综合征研究三大进展

Nature Reviews:2022年肠易激综合征研究三大进展
文章图片
编者按:
2022年发表的多篇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肠道微环境的改变以及肠-脑互作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重要性 , 并为IBS患者提出了有效的新治疗方法 。
今天 , 我们特别编译发表在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杂志上关于IBS的年度回顾文章 。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产业人士和诸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
关键要点:
1.由肠道细菌产生的组胺可引起腹痛 , 因此 , 细菌来源的组胺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腹痛症状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
2.在IBS初级护理中 , 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低FODMAP饮食干预方法的改善效果优于解痉剂 , 证实了其能够作为IBS初级护理的一线治疗方案 。
3.在一项为期8周的大型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 , 一种容易获得的非处方药——肠凝胶(聚甲基硅氧烷多水合物)被证明可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的腹痛和腹泻症状 。
①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肠-脑互动异常疾病(DGBI)之一 , 这类疾病先前被称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
目前 , 对于IBS的主要症状——腹痛和大便性状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 这为IBS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带来了阻碍[1] 。 随着IBS官方诊断标准——罗马IV标准的更新 , 新的术语“肠-脑互动异常疾病”被引入 , 充分反映了IBS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间的相关性 , 更体现出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异常相互作用是该疾病的核心 。
过去几年间 , 在不断探索IBS复杂的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 , 肠道微环境因素对IBS症状产生的重要性逐渐被揭示 。 这些研究进展直接导致了专门针对异常肠道微环境的新型治疗策略的诞生 , 包括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胆汁酸结合剂、肠道吸附剂、粪菌移植、饮食干预等[1,2] 。
Nature Reviews:2022年肠易激综合征研究三大进展
文章图片
②肠道细菌如何诱发IBS腹痛?
2022年发表的不少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肠道微环境在IBS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 其中 , 有研究提出了新颖、有效的治疗方法 , 并加深了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疼痛信号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
关于IBS患者的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已经证实了IBS患者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和功能的改变[3,4] 。 然而 , 现有研究缺乏对肠道微生物组诱发腹痛和其他关键症状的潜在机制的深入探究 , 这限制了开发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可能性 。
一项临床试验(n=40)表明 , 肠道微生物和组胺可能参与这一过程 , 试验发现 , 在限制可发酵碳水化合物(FODMAP , 可发酵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摄入后 , IBS患者腹痛得到缓解 , 而这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和尿液中组胺浓度的降低有关[5] 。
2022年 , DePalma等人发表了一项有趣的转化研究[6] , 进一步拓展了他们此前临床观察的结果 , 在此前的研究中 , 他们评估了诱发组胺产生和内脏超敏的肠道微生物途径 。 而这项新研究则采用了向无菌小鼠定植来自IBS患者或健康个体的粪便微生物的策略 。
通过一系列精细的体内和体外试验 , 研究人员证实 , 在他们的IBS小鼠模型中 , 肠道细菌产生的组胺会引发腹痛 。 此外 , 细菌产生的组胺会通过激活组胺4受体 , 吸引免疫肥大细胞向结肠积累 。 这些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 , 强调了肥大细胞和组胺在IBS和其他胃肠道疾病中与疼痛发作的相关性[7,8] 。
此外 , 研究人员还确定了一种特定的肠道微生物 , 名为产气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aerogenes) , 它可被视为组胺的“超级制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