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袋|一觉醒来,身上都是水疱!冬季高发

2022年首波冷空气袭来 , 上海最低气温进入“冰点”模式 。 气温下降 , 各种“取暖神器”开始上岗啦 , 但有人却因为低温烫伤进了医院 。
医生提醒 , 每年都有低温烫伤的患者前来就诊 , 冬季最为常见 。 低温烫伤是可以避免的 , 取暖时要注意温度、时间、隔热等 。
一觉醒来 , 身上突然出现水疱!
低温烫伤是什么样的?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皮肤科 , 有老年患者睡觉时把热水袋放在了小腿处 , 早上起来就发现脚踝、小腿上出现了水疱 。 结果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 , 是低温烫伤了 。
此前采访人员也曾采访过 , 一位60多岁的患者 , 她的大腿根部烫出了好几个大水疱 , 怀疑是其他疾病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了解病史等 , 发现这些水泡和她晚上使用热水袋有关 。
和这两位患者一样 , 很多低温烫伤的患者并不清楚自己是因为取暖不当出现了低温烫伤 , 一直不知道“病因” , 可能会多次出现低温烫伤 。
东方医院皮肤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徐楠介绍说:
很多人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 用热水袋等取暖 , 或者暖宝宝长时间紧贴皮肤 , 第二天早上就出现了水疱 。 低温烫伤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起水疱 , 严重的可能会有局部皮肤弥漫性红肿、表皮破损、感染、溃烂等 。 溃烂的出现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 一种是接触取暖物品时间太长 , 热量累积损伤到真皮深层 , 就像烧伤一样;还有一种是最初的水疱没有得到重视 , 未及时就医或正确处理 , 水疱破溃后容易继发感染 , 来医院就诊时已经出现局部溃烂 。 ”
她表示 , 从患者年龄上来说 , 虽然各个年龄段都有出现 , 但低温烫伤最常见的还是老年人群体 。 因为随着年龄增大 , 老年人皮肤的神经敏感性降低 , 尤其是很多老年人会伴有一些基础疾病 , 如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等 , 皮肤不能及时感知局部的温度 , 较易出现低温烫伤 。
使用热水袋等取暖注意这几点
热水袋、暖宝宝等都是冬季常见的取暖物品 , 摸起来并不烫 , 为什么会温烫伤呢?
徐楠介绍:
出现低温烫伤主要和温度、接触时长以及是否直接接触皮肤等有关 。 比如接触100℃的水时 , 我们的手会马上弹开 , 但接触45℃左右这些摸起来不烫的取暖物品时 , 就容易忽略 。 一般来说 , 长时间接触45℃以上的取暖物品 , 尤其是直接接触皮肤 , 局部热量集聚 , 就有可能出现低温烫伤 。 ”
采访人员在网上购物平台查询了解到 , 多款热销的暖宝宝贴的平均温度达到50℃以上 。 其中 , 一款月销数万件的暖宝宝贴的商品介绍中提到 , 该产品最高温度65℃ , 平均温度52℃ , 持续时间10小时(40℃以上);另一款月销十万件以上的暖宝宝贴发热时间10小时 , 平均温度53℃ , 最高温度63℃ 。
使用充电热水袋或者注水热水袋同样也存在低温烫伤风险 。 比如一款充电热水袋在产品介绍中提到 , 可以保持65℃恒温 。
部分产品在详情页中也发出提醒:请勿在就寝时使用;请勿直接贴于皮肤;请勿在取暖器等取暖设备前使用;请避免在同一位置长时间使用 , 并注意确认皮肤状况 , 如有异常请立即取下等 。
徐楠建议 , 使用热水袋、暖宝宝取暖时 , 最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 可以在外面包裹一层毛巾等 , 避免皮肤局部温度过高 。 同时可以在睡觉前使用取暖物品 , 暖和了之后最好在睡觉时拿开 , 以免睡着后出现低温烫伤 。
一旦出现低温烫伤 , 应该如何处理?徐楠表示:
如果出现小水疱 , 可以进行紧急‘冷’处理 , 用凉水持续冲洗 , 或者用冷毛巾、冰块局部做冷敷 , 这是自我急救的一个有效措施 。 如果自行涂药的话 , 建议使用正规的烫伤膏或者抗生素软膏等 , 千万不要涂抹牙膏、芦荟胶或者一些偏方 , 处理不当可能会加重症状 。 如果水疱比较明显 , 还是建议来医院就诊看 , 因为低温烫伤所导致的后果可能和你看到的水疱大小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 有的时候看上去水疱不大但局部累及的深度或面积可能很大 , 这种情况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 所以建议不太明确的情况下 , 还是及时就医 , 让医生帮你把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