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科学素养需要长时间的培育、习得和养成 。 比方说开刀 , 那是要以解剖学为基础的 , 解剖就是要研究 , 要追根究底 , 不断去探究、去琢磨 , 琢磨得好理解得就深刻 , 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 做学问就是要穿凿 , 要研究 , 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 。 这也是高层次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出发点 , 从小需要夯实基础 。 回想起来 ,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长时间的学校教育 , 反复考试 , 考物理、化学等 , 或许这些内容未必对你往后的生活直接有用 , 但这都是一种思维训练 , 科学素养的培育 。 其次 , 科学素养还取决于一个人的兴趣 。 一旦你对某个领域的某样东西有了浓厚的兴趣 , 你就要心无旁骛地钻进去 , 挖掘它背后的道理或原理 , 最后解决的就是一个科学问题 。
我的临床实践中 , 碰到过很多具体案例能够从这样的角度说明问题 。 譬如说年轻的时候开疝气 , 这是解剖学里最经典的 , 因为它涉及到整个腹部的前壁、后壁 。 就像墙面的一个“凹陷” , 一个拳头可以打过去 , 那为什么有“凹陷”?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 。 对疝气的解剖 , 而且这个解剖的通道 , 比如腹股沟管 , 我们看不见 , 你就要有空间想象能力 , 想明白了就很开心 , 越做越开心 。
科学除了素养以外 , 还有一个是情怀 。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 科学是一个很高层次的问题 , 现在说人才是第一资源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就如我前面说到的例子 , 偏远山区有些“赤脚医生”手很巧 , 阑尾炎开得也很不错 , 但是不是因此就认为外科没有科学含量?外科学就是一项简单熟能生巧的技术?我认为 , 这是不对的 。 首先你不能这样去认识科学 。 科学是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实质性内涵 , 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 。 我们外科医生不能仅仅着眼于“开好刀”这一件事 , 而应该学会总结归纳和科学研究 。 为什么这些病人要开?同样的手术为什么有的患者活得久、并发症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 就是一个医学专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基本素养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 从而不断突破治疗和生存瓶颈 , 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 , 科学综合素养需从小培养 , 需要个人努力与情怀 。 再聪明不用功有什么用?你以为爱因斯坦不用功?牛顿不用功?我一直这么认为 , 如果光聪明不用功 , 100个苹果掉在你头上 , 你也不会想出万有引力 。 脑力劳动是最高层次的劳动 。 所以努力和情怀很重要 。
还有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 , 临床及科研创新一定要遵循学科规律 。 我们做胰腺癌诊治的 , 要用心体会胰腺癌的“味道” 。 胰腺癌确实有它特有的“味道” , 跟肝癌不一样 , 跟乳腺癌也不一样 。 同样是胰腺癌 , 不同的患者个体差异也很大 , 你要找出两个人当中的不一样 。 在这方面 , 需要从临床视角去理解 , 更需要从基础研究领域去思考 。 所以说这个“味道”的问题 , 就是寻找科学规律的过程 , 更是破解科技难题的必经之路 。
我曾在多个会议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强调 , 青年医生和医学生要牢记努力和坚持 , 科学研究一定要有韧劲和拼劲 。 这些特质也比较符合我 。 我一直跟团队的年轻人讲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在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时 , 当你遭遇瓶颈或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 , 一定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 。 只要认定的方向正确 , 披荆斩棘 , 也要一往无前 。 打个开山辟路的例子 , 我们先劈开一条缝 , 然后凿开一个洞 , 久久为功最后定能打开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 。 很多事情成功与否 , 关键就看你是否能够坚持最后五分钟 , 半途而废最要不得 。 一句话:眼里有事 , 心里有思 , 眼中有光 , 心中有梦 。
- 773、133万、2600万…我的2022年是怎样的?
- 36天59938人,没有熬过这个冬天
- 以为“癌症”离我很遥远,直到我的亲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变故
- 咳嗽|阳过之后的感受
- 你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值低了,我的心便不再静,不能安了
- 初次打了预防针,手臂痛,不敢说!
- 阳过的元旦假期后,我的身边出现了这些变化,慌!你们有没有?
- 夜不能寐,仙踪云智能睡眠灯治愈了我的失眠!
- 不会想的太过复杂,喜欢简单的生活,比较追求自我的三个生肖
- 不会活的很卑微,总是非常有自信,不会容易迷失自我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