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观|虞先濬:手术刀上的科学

·在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时 , 当你遭遇瓶颈或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 , 一定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 。 很多事情成功与否 , 关键就看你是否能够坚持最后五分钟 , 半途而废最要不得 。
我的科学观|虞先濬:手术刀上的科学
文章图片
虞先濬医生在手术中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图
我先讲两个小故事 。
1993年 , 我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 , 来到华山医院普外科 。 刚入行 , 我的导师倪泉兴教授一直教导我 , 说外科医生一定要心灵手巧 。 倪老师还告诉我 , 他年轻时下乡劳动 , 看到偏远山区有些“赤脚医生”手很巧 , 阑尾炎开得也很不错 。 那么 , 你怎么看这种情况和现象呢?
第二个故事 。 2016年 , 我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的答辩 。 既往国家杰青获得者临床医生很少 , 外科医生更是凤毛麟角 。 当时有些评委抛出问题“外科医生是科学家吗?开刀做手术能称为科学吗?”我清晰地记得 , 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手术台不仅仅是手术台 , 也是‘实验台’ 。 提倡工匠精神 , 其核心价值是精益求精 , 但外科手术是医学科学 , 要成为一个医学科学家 , 我们不仅要心灵手巧、精益求精 , 不仅要知其然 , 还要知其所以然 ,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探寻医学科学中蕴含的规律 , 并获得破解诊治医学难题的‘金钥匙’ , 从而造福更多患者 。 ”
讲得通俗一点 , 真正的医学大家必须能够以创新引领学科发展、以创新技术、新理念让患者治好病、活得好 。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 医学的科学价值才能充分得到体现 。
临床发现问题 , 科学揭示答案 , 以答案为“钥匙” , 反哺临床一线 , 提升疗效 。 这是我对医学科学的基本认识 。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 。 治病救人可分为小治、中治和大治 。 所谓小治 , 救一个人就好了 , 我把一个患者的阑尾炎开了 , 腹膜炎解决了 , 他健康地活下来就可以了 。 但是你要治更多的人 , 上升到中治乃至大治 , 你得把个案的成功形成科学的规律 , 发表论文 , 写成著作 , 写进引领国际的临床指南 , 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 从而教会成百上千的医生 , 造福数以万计的患者 。 这就是医学科学的意义 。
大概30年之前 , 普外科是一个大的科室 , 没有再做细分 。 我们那个时候接受外科培训 , 第一个让你开的是什么手术?阑尾、痔疮、静脉曲张、疝气 , 这个叫外科四大金刚 。 入门手术 , 是给医生练技术、练手的 。 然后再开胆囊、肠、胃和脾 , 然后开肝 , 最后开胰腺 。 一步一步 , 从最基础的搭积木开始 , 循序渐进 , 犹如先造石拱桥 , 再造苏州河桥、南浦大桥 , 最后才是跨海大桥 。 对培养一个外科大主任、大教授来说 , 每一步都缺一不可 , 这本身也是遵循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 。
我可以再多说几句外科主任 , 外科主任是最后那个能救命的人 。 他就像一个“车间主任” , 比如深夜10点接到一个电话 , 说手术台上患者大出血、性命攸关 。 这个时候 , 外科主任得上手术台 , 他得止住血 , 摘除病灶 。 我还在华山医院的时候 , 曾亲眼目睹过一个急性胆囊炎手术 , 因为出血出到止不住 , 从总值班(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 叫到副高、正高 , 最后把大主任叫过来 , 在患者命悬一线时上台救命 。
2010年 , 我从华山来到肿瘤医院 , 创建全国最早的胰腺肿瘤专科 , 我把这段经历看作是创业 , 我个人还是为我们胰腺肿瘤这个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感到自豪 。 12年时间 , 从3位医生7张病床 , 发展到如今横跨两个院区 , 近100位临床科研人员和150张病床 , 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家每年胰腺肿瘤手术超过2000例的中心 , 科室实力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 如果说其中有什么奥秘 , 那就是:在手术台与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规律 , 用科学规律指导临床诊治 , 从而实现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