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长”出新希望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黄土地“长”出新希望
文章图片
1月6日 , 赵增寿在大棚内查看新品种番茄苗长势 。
本报采访人员穆骋摄
本报采访人员穆骋通讯员贾维
冬日的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镇试验站 , 室外寒气袭人 , 温室大棚内却是生机盎然 , 绿油油的番茄苗长势喜人 。 1月6日 , 采访人员走进大棚 , 看到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课题组组长赵增寿与同事们蹲在地上 , 仔细查看、拨弄着眼前的“小苗子” , 不时记录着不同品系的番茄叶子、茎秆生长情况 。 “可别小看这些苗子 , 它们都是明天的希望 。 ”赵增寿说 。
出身富平农家的赵增寿 , 自小就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 上大学时 , 他义无反顾选择了西南大学的蔬菜专业 。 “上学期间 , 我无意间看到国外‘黑珍珠’香瓜带动群众致富的新闻 , 发现国外种子论粒卖 , 国产种子按斤卖 。 意识到新品种种子的‘威力’ , 我当时就有了以后培育种子的想法 。 ”赵增寿告诉采访人员 。
1993年毕业后 , 赵增寿被分配到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如愿做起了蔬果育种工作 。 因为自小见惯了乡亲们辛苦劳作但收益不佳的窘迫生活 , 也明白大家虽渴求跳出“农门”但又难以割舍土地的矛盾心情 , 他暗下决心 , 要努力选育出更优质的蔬果新品种 , 让地里“长”出农家人的新希望 。
在尝试过多种农作物选育后 , 赵增寿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番茄育种上 。 其原因一是我国番茄种植面积广 , 深受老百姓喜爱;原因二是种植番茄的收益高 。 “有人将番茄的投入产出比与几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作了一组统计对比 , 结果发现 , 每亩番茄的纯收益是土豆的6倍、甘蓝的8倍、玉米的18倍 。 ”赵增寿说 。
也正因此 , 他几十年如一日 , 将汗水和心血浇灌在番茄试验田里 。 “番茄育种比照顾孩子还费工夫 , 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 , 必须要纯手工处理 。 ”赵增寿说 , 每年3月至7月是他最忙的时候 , 他几乎每天“扎”在试验站 , 遴选种子、人工授粉、鉴定实验 , 每一项工作都马虎不得 。
一个番茄品种从选育到最终通过审定 , 一般要经历10年左右 。 为了缩短育种时间 , 尽早培育出优质番茄品种 , 每年8月至12月 , 赵增寿都要把番茄种子送到广东、广西等地的育种点进行繁育 。
黄土地“长”出新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 。 近年来 , 赵增寿相继完成了《番茄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渭南市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 , 主持选育的番茄新品种“西润2007”已于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登记 , “西润1376”进入备案阶段 。 “‘西润2007’具有丰产性好、叶色绿、商品率高等特点 , 尤其耐低温、耐弱光 , 是温室越冬及早春设施栽培的优选品种 。 ”说起新品种 , 赵增寿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
小小一粒种 , 牵动着人心 , 孕育着希望 。 在赵增寿和他的番茄育种团队积极推广下 , 2018年底 , 孙镇农业园区引进“西润2007”番茄10亩 , 栽种10棚 , 亩均产量3750余公斤 , 总产值达到20余万元 , 带动50多户村民增收 。
多年来 , 赵增寿带着他的团队深入田间 , 在白水县、蒲城县等地指导群众开展番茄种植 , 如今番茄已成为这些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 渭南市华州区农户王纪华通过引进赵增寿的优质种子种植了19棚番茄 , 目前每亩纯收入超过2万元 , 走上了致富道路 。 每每看到群众依靠种植番茄改善了生活 , 赵增寿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 他笑着形容自己的职业是“手上沾满泥土 , 心中充满希望 。 ”